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详情页

江城子读后感苏轼的别离情愁

投稿:季候风 时间:1年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江城子读后感苏轼的别离情愁》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江城子读后感苏轼的别离情愁》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江城子读后感苏轼的别离情愁作文23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许久没有读过词赋了,偶然翻出一篇苏东坡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毕后,我察觉到豪侠倜傥的东坡居士背后也有柔情烂漫,也有生死的别离情愁。
  我们为什么要爱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意象?并不是它能够让我们今天不发愁,而是我们的愁能够有所托付,可以言说。它不能够让我们在今天少掉许多惶惑,但是惶惑之中,我们知道有所陪伴了,这样就好。于丹的话总是能够浇灌心灵,滋润体魄,读诗能够让我们领略世间万物、大千世界的变化: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苏轼一生豪气飒爽,用词分和顿挫,总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使人不得不钦佩于他的品质,他的风骨。但是这篇《江城子》的风格在他的一生中少之又少,这首被誉为“第一悼亡诗”的作品在今天被大家仍然赞不绝口,康震、戴建业等许多名家名师一捧起此作,也禁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江城子》写于公元1075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这时的苏东坡任密州知州,1068年至1077年,新旧党派之争在朝廷内部十分火烈,王安石等人的变法深受宋神宗的赏识,苏东坡见改革变法的速度十分之快,恐有遗漏之处所在,不料却就此划分“旧派”,随后主动要求贬官,此后时任御史何正臣多次弹劾苏轼,使得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仕途的最低谷。
  这首词是在他贬官至密州后为怀念他的亡妻王弗所作,苏轼在十九岁时与王弗结婚,那时王弗十六岁,她聪明沉静,起初的苏轼并不瞧好她,但在他经常填词忘字的时候,王弗总能给出一字,既合辙押韵,又美轮美奂,意蕴深长。常用古人诗赋来考她,王弗均是对答如流。自此,他们二人便以诗为乐,登高望远共看秋水一色,共赏水阔山长。除此以外,王弗对于人情世故的判断力比苏轼好得多,对于善友和恶友往往分辨的要比苏轼更准确、更迅速,这也成为了苏轼在早期之所以在仕途上较为顺利的一个因素。王弗对苏轼情深意笃,苏轼对王弗也是关怀备至。可是在他们结婚的第十年,王弗就因病而死,第二年父亲苏洵也因疾而终。这对苏东坡的打击极大。也为此词赋的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刚到密州的那天晚上,苏东坡梦见了王弗,他梦到了王弗同他像往常一样对答诗赋,但转瞬即逝,他不禁老泪纵横,缓缓起身着笔,写下了这首令后人为之动容的凄美之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了,生死苍茫,阴阳两隔,今夜又梦到了你,不去有意思念你,但总是像今晚一样难以忘却。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法国心理学家的一番话,他说“有些事情我们总想忘却,但总是忘不掉,有些事情我们总想记住,却总是忘掉”。我想,正是这种我们想忘但总是难以释怀的人或事,往往是我们生命之中最重要、最有价值、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或某件事。林清玄先生曾经常说“人生要学会做减法”,好朋友,不在多,关键看他对于你是重要还是非也;人生也是如此,年轻时,我们总是希望获取,而不思量舍得;年老后,回首人生之路,才深知做减法的意义在于活得更有价值,更简单。正如苏轼这起篇句一样,六个字简单明了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我想,越是如此,我们越能够体会到他与王弗情谊的深厚,越能够体会到苏轼此时的无奈与莫大的痛惜悲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再往下写,千里遥望,没有地方可以道出我内心的苦闷,即使现在你还活于人世,恐怕我们彼此也不会再认识了吧!我的脸面早已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和饱经的风霜,两鬓亦是如此!千里的距离,现给我们一种距离,看似是位置的距离,实则夹杂着时空的距离。上一段苏轼表现得更多是愁苦,而在这一句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处”是真的没有地方吗?偌大的密州怎能说是无处,关键一字在于“话”,苏轼也知道他的确有“所居之处”,但他此时所需求的是仅仅一个所居即可的地方吗?他所求的是一个能将心灵置于大地长空,陶冶洗练的地方,他想话出无尽的忧伤,但是哪里可以呢?只有孤坟旁。他对自己苍老的描写更是无奈的心理写照,他想起了王弗与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总是思量,难以忘怀;他想起王弗之前对于他仕途归路的莫大帮助、他想起了王弗与他共患难、同生死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了王弗与他拔剑长啸、刀光剑影的场景、他想起了王弗与他月下酌酒、浩气长存的时光……现实的写照扑面而来直击内心,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不小的震撼。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不禁思前想后,朦胧似纱,苏轼开始了冥想,极力回忆他在梦境中的场景,很简单却很感人,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透过正规正矩的木制轩窗,他看见了王弗,她正在那里对镜打理梳妆。苏东坡是夜里来的,此时,一轮明月高挂,一缕清风袭来,一片月光洒下,一张黄纱笼罩,天地悠然,肝肠寸断。只能看看,却不能接近。这是他曾经和王弗居住的地方,如今东坡于窗外,王弗置窗内,二人彼此似明月,也似琉璃,相互照应,心心相惜。无论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二人依旧。只是月下独酌,只是一人赏月,只是一人梳妆,只是身在梦幻。梦境中的相顾,二人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最后一句。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果真如此,二人相顾时,谁也不曾说一句话,或是彼此对方听不见,或是内心各有千秋,或是让这“泪千行”所阻。总之,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千行泪,万古愁。一泪坠下心念留,可惜白发头。这一泪,哭尽生离死别;这一泪,哭尽爱之苍生;这一泪哭尽人情世故;这一泪,哭尽内心所忧、哭尽内心所愁。据传说,苏轼在王弗的坟墓前后中了百万计的松树,一提到松树,苏轼不仅就会联想到王弗,这一梦,深深地扎根于苏轼的内心,他无法更改回忆王弗的时节:明月下、松树旁;他也无法更改回忆王弗的情绪:独赏月、泪千行;他更无法改变王弗与他在梦境中相遇时的情景:隔窗望,正梳妆。松冈明月,是对妻子的留恋,以此作尾,怎不耐人寻味?
  以上是我对这首词作的理解,语调平实是语言的特色,但丝毫不能够阻挡我们内心波澜的起伏,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国学大师唐圭璋先生讲宋词,刚好讲到东坡先生的这首《江城子》。他刚在黑板上抄写下整首《江城子》,转过身来,只念了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就突然泪如泉涌,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后来整堂课,唐老只和学生相泣而对,偶尔口中呢喃地说两声,苦啊,苦啊!
  最明亮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最厚重的文字总是出自无文的旷野。我愈发相信这句话背后所包含的世间万象,苏东坡是给我带来极大印象的诗人,但更多的是他在运用诗词语言背后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与技巧。简短的词赋,莫大的波浪热潮。王弗和苏仙的重逢仍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感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别离情愁,感悟诗词背后富有奇妙的情感色彩。用其色彩绘制原本我们平淡的、素白的人生。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分享地址:《江城子读后感苏轼的别离情愁作文23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ANcnwD5T1T1.html

1
1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没有匹配到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