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考场作文致胜之道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2017年中考考场作文致胜之道》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2017年中考考场作文致胜之道》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2017年中考考场作文致胜之道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中考来临,当同学们走进中考考场时,似乎会有紧张,似乎会有手心出汗,下面是小编教你的考场作文致胜之道,欢迎阅读。
利用潜意识
作文虽到最后才写,但拿到考卷后的第一件事应是默记作文题,把这一信息贮存于头脑之中,在做前面“阅读”题目时,潜意识就会受到刺激,说不定就会冒出有关作文的一些想法,这种瞬间迸发的火花往往可遇而不可求,灵光闪过之处往往是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赤兔之死》这篇高考名作,据作者蒋昕捷讲,就是在阅读试卷中《铜奔马正名》一文时触发了“玄机”的,———文中有“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一语,正是此句中的”赤兔“二字直接刺激了作者,从而产生了以写赤兔马来表现”诚信“的构思。不是见到这两个字,也许作者头脑中有关三国的人物和故事很难激活,那样就没有这篇名作了。
进行自我暗示
美国女子短跑名将乔依娜曾创造百米短跑10.49秒的世界记录。每次比赛之前她总要闭目祷告,她说,那不单是祷告,而是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的情景。这种精神显像法实为心理的自我暗示。有位考生在作文考试中也用了此法,他回想起一次作文受到老师赞扬和同学羡慕的事,疑惧情绪一扫而光,“千字小文何足惧,写出佳作大有望”的自信油然而生。
触发兴奋点
纵观那些写得疲软的考场作文,它们首先缺失的就是思想和情感的热度,作者似乎始终未能兴奋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遇到触发其兴致的东西。所以要让自己兴奋起来,关键在于搜寻、挖掘到能让自己或感动或激奋或惊喜或震撼的内容。这些精彩内容能反过来诱发和强化你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为此,我们不妨变换视角,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那些为人熟知的事物;不妨深入探究,发现别人难以抵达的一处风景;不妨打捞记忆,捕捉那些鲜活的最具价值的事例;不妨驰骋想象,在看似无关的事物间找到隐秘的联系。凡此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发现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被动的应试就会变成主动的诉说,行文的拘谨就会变成挥洒的激情。
调控行文节律
一些体育赛事需有“暂停”,它既是一种需要,又是一种战术。其实考场作文也不妨有几次“停笔”:可以在停笔时默念题目以防思路旁逸,同时,恰到好处地点一下题目,也可使文章显得严谨;可以在停笔时把写成的部分默读一遍,再顺势而写,就有了一种逻辑依据,也便于过渡、照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在停笔时对将要写的内容稍作酝酿以蓄势,这样会想得更清楚更透辟。一泻千里,一气呵成固然是写作的理想境界,而徐疾有致的从容节律于考场作文是更为相宜的。
实行自我监控
动笔之初,兴致正高,不由得会多讲几句,以致会出现闲话过多、起步太远的毛病,这时应注意克服急切多言的心理倾向,路得一步步地往前走,开头不必把所想到的和盘托出。当文章写得连自己都感到无趣时,必是内容平淡空洞处,这时要么赶快打住,要么进行浓缩,要么换种写法。适度地逼一下自己,稍感压力,是有利于思维运转的。写得顺畅时,激情奔涌,思绪联翩,不妨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挑剔一下,来点自我质疑,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辩证更理性,一两句补苴罅漏的“补笔”会使文章更为圆润。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有整体意识,各部分的比例大致要匀称,长者压之,短者补之,如果发现文章无法写完,也要抢时间补一结尾,因为“虎头蛇尾”总比有头无尾要强。不受监控的权力必然腐败,没有监控的行文则难免失误甚至出轨。
创设写作情境
学生写作,平时总以老师为读者,到了考场上,要去面对的自然是苛严的阅卷者了。置身此境,难免思想压抑,下笔拘谨,其实,文题不同,文体不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就不同,情境和氛围也应不同。自己完全可以拟想一个最适宜的写作情境。可以是围炉夜话,温馨惬意;可以是登台演说,慷慨陈词;可以是静处一隅,真情独白;可以是密友切磋,侃侃而谈。假如面对的是亲友,行文定会更温情委婉,假如面对的是社会公众,文笔定会更雄健有力,假如面对的是论辩对手,言辞定会更犀利泼辣。总之,进入情境,扮演角色,你就会忘却压力,远离紧张,从容命笔,挥笔成章。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中考作文指导
本文分享地址:《2017年中考考场作文致胜之道》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AOUnwD2z1T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及图片素材源于用户投稿,如不慎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