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详情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精选17篇)

投稿:逸鹤舞雪儿 时间:13天前

本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精选17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

每年的正月初九,在佛山乐安,都会举行一场热闹的花灯会。

正月初八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门挂上了各色各样的灯笼,照亮整条大街。人们在家里备上清果、花烛、斋碗,拜苍天,求天公祈福,盼望新年有好运气。

正月初九这天,花灯会是热闹非凡的。今年初九,我与爸爸妈妈去赏花灯会。

街道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都挂着各色各样的花灯,十分绚丽,犹如一条彩虹。看久了,便会融入这彩虹里去。它们忽而随着风朝你扑来,忽而退去……路中横着座桥,带有“牵线搭桥”之意。不少人都在上面许愿。

乐安为什么要举办花灯会啊?妈妈说,从前,有一对夫妻多年无子无女,非常伤心。一天,他们来到了乐安的一座桥边,买了一个“观音送子莲花灯”。第二年,他们便生了一个男丁。这事啊,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后来,乐安花灯会吸引了周围方圆数十里的人们,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这里祈求生子生女。顿时,我发觉身旁闪着光的花灯,不禁喜气洋洋,还有了灵气……

街上,许多青年夫妇都提着“观音送子莲花灯”,求新年生个漂亮宝宝。莲花灯是一朵白中泛着红的莲花座上,盘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老人们都买鲤鱼灯在家里挂着,是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小孩子们会买一些好看的花灯来玩,就是贪图个高兴。

我也买了一个漂亮的花灯,走在街上,看到人人喜笑颜开,个个提着灯笼,整条大街都充满了喜庆……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与流传久远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过年时吃年夜饭、给孩子们压岁钱、贴对联、拜年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种风俗。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会拿出摆东西的盘子,把各种好吃的零食摆放到盘子里,摆得非常整齐。还会拿出水果盘,摆上各种水果。摆上苹果,表示新年平平安安;摆上火龙果,表示新年红红火火;摆上橘子,表示新年黄金万两……妈妈还会拿出四个杯子,杯子里是放红枣泡的水,说是鸿运当头。

最后,妈妈打开大门,开始烧香并对着门拜三下,嘴里还念叨着些什么,应该是说一些新年的愿望和祝福。

初一的早上,全家人早早起床后各自穿上了新衣裳,互相拜年祝福。一家之主的妈妈连忙煮汤圆,并且在每个碗里放一些糖,煮好后都恭恭敬敬地坐在桌前吃,我觉得很有仪式感。圆圆的汤圆甜甜的,也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吃完汤圆,我们全家就出门去长辈家拜年啦,拜年可不能空手去,必须得提着礼品,比如牛奶,礼包,酒等。

拜年回来后,妈妈又开始忙着准备中餐啦。

中午时分,能干的妈妈端出了一盘又一盘的美味菜肴,一般都要做十个菜,代表十全十美。当然,桌子上必然会有一条鱼,表示年年有余。接着,全家人开始举杯庆祝,一起吃快乐地吃起了团圆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朋友们,你们那里过春节是什么风俗呢?赶快来分享吧!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3

三月三上孤山

刘宸宇

三月初三雨蓬松,西沙香客总奔东。

靖江有个孤山节,烧香直烧到山中。

——《登孤山记》

我家在靖江。在靖江民间一直流传着“三月三,上孤山。”这么一句话。

三月初三早上一到孤山,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牌坊,写着“大孤山”的字样。旁边还拉着许多横幅,写着“同合村祝大孤山庙会圆满成功”等等之类的。听爸爸说,孤山庙会在凌晨12点就有人来烧头香了。现在都8点了,人肯定多了。往山上看去,香火连绵不绝,人群向着山上的寺庙涌动。

妈妈说:“这孤山在7000-250万年前还只是一座江上孤岛呢!如同一匹白马在江上翻滚。后来逐渐向靖江北岸靠拢。1800-900年前,先后有人在山上建庙,每年的三月初三便有了孤山庙会。”哇!孤山庙会真是大有来头呀!

孤山脚下,许多小摊子摆在路边,一个挨着一个,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吹泡泡的东西在晃动,仿佛一颗颗透明的宝石飘在空中。美食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这里的东西十分便宜,卖什么的都有。有卖衣服的,卖玩具的,卖日用品的,卖锅碗瓢盆的等等。

每个摊前都聚着一大片的人,挤得满满的。我东看看,西瞧瞧,看到了一个小吃摊,拉着妈妈朝那边走去,许多好吃的看花了我的眼。我看了看,买了一个糖葫芦和一个煎饼边走边吃。耳边不时有大喇叭在喊叫着,来逛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笑盈盈的。

在山脚下逛了一圈,我觉得还不过瘾,就喊着爸妈上山看一看。孤山有三面十分陡峭,我们从比较缓的那一面上,两旁都是仿古的建筑,看上去十分古典。随着缓坡逐渐向上,山上也有许多摊位,靠着建筑排开。这里的人也就更多了,我们一路爬山一路看,还有不少人在表演,有扮财神,有扮寿星,排成一队从人群中走过,人们都停下了脚步观望。

我们慢慢爬上了山顶,四周都是庙宇,黄色的墙,深灰色的琉璃瓦,红色的柱。牌匾上写着灵山境界,还有一个写着天王殿。来山上烧香的人从山下向上走,人流不断,挤得水泄不通。

晚上的才艺表演是必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围得紧紧的。

庙会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流传了,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孤山庙会在我眼里,不仅是一个景观,也不仅仅是一个民俗文化,还是一份份美好的回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4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窜出火光,映红了天,映红了人们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这就是我们的春节特有的风俗―点旺火。

点旺火的这个“点”也是有讲究的,是得用金黄金黄的麦秸才行。爷爷总是在每年挑麦秸时净了手,郑重其事地用他那浓厚的乡音道“金闪闪,亮堂堂,来年有个好收成。”

到了三十夜里,老爸总把先前挑好了的麦秸,买好了的爆竹一一摆在院中,美其名曰“五瓣梅花阵”,其实就是用了麦秸放于正中,周围用了五门的花炮环个圈,当作梅花五瓣罢了。

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各个家的院子里一齐点火,火光一现,也点燃了周围的引线,烟花爆竹也上了天,在天空中炸开一朵朵琼花,曼妙无比,这年味也愈浓愈重了。

问到为什么要点这旺火呢?一提起这个来,奶奶老是扯着她那独特的大嗓门,嚷道“好了么,可不是那个老灶头儿,不是老糊涂了,不识得自家门在哪了”。她口中的老灶头儿当然就是灶王爷了,自打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王后,到了两年的界点这一日子,得把灶王爷接回来。可是这一家一户的这么多,哪里去找自己家啊!于是便引起了旺火放上了炮作一个信标,给灶王爷示意下,让他好找地儿了吧!

旺火――――烧去的是旧年的烦恼,点燃的是新春的美好!在这里我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学们学有所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5

吴彦辰

我的家乡比较传统,重视传统节日,也有隆重的风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在我们那,百里都不用。用家乡的老话叫:“村头吃饺,村尾舞龙。”

在众多的节日里,我最爱端午节,爱那端午浓浓粽香。端午节是为了大诗人屈原创立的。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骨,做了粽子投入湖里给鱼吃。(也有说为了让屈原在阴间也能吃到饭)。人们还划龙舟驱赶鱼群。

我的家乡重视传统节日,端午节当然更是大戏。

五月初一,端午已悄然来临。大人们“兵分两路”,一路去买红枣,一路去买粽叶。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笑脸相迎,一派和和气气的场景。五月初二,包粽子啦!老人们个个一大早起床,精神抖擞,仿佛重返二十岁。熟练的拿起粽叶,摆好位置。一勺米,一勺红枣(我们村的传统吃红枣,村尾是赤豆),再一勺米,然后用粽叶盖好,最后用线捆起来。有意思的是和我外公一起长大的发小,竟然粽子包法不一样!外公包的粽子是三角形的,他的确是长方形的。让我瞬间怀疑他们60年的友谊。

小孩也没有闲着,普通人家划不了龙舟,那就“画”龙舟。孩子们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幻想着心目中的龙舟,用画笔――艺术的形式――来喜迎端午。

初四的上午、下午,都为布置室内的环境在努力。孩子们画的画挂在了房梁上展出。邻居饶有兴趣的来串门,为布置出谋划策。孩子们却在各自比较着龙舟作品。各个自封天才画师。要争“端午最佳小画手”。在外地的青年也会在下午赶回家,与父母共迎端午的第一缕阳光。

端午来了!早晨,吃粽子――这没什么好说的――;中午大吃大餐(这里解释下,大餐里也有粽子);晚上还是大餐。虽说粽子不可缺少,但只有粽子也太单调了,一桌好酒好菜必不可少。五月初三,一整天都上街买菜。究竟要准备几道菜,有说6道,有说8道。还有怎么个摆法,有说园形的,寓意圆圆满满;有一字摆开,寓意一帆风顺。

这天除了三餐呢?当然是:玩!一家人齐聚一堂,老人们约上发小共玩儿时游戏,回忆童年。有孩子的就一起玩亲子互动游戏,以(拉)进父母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而高考完后的青年,老人们会表扬,夸他们是新一代的青年。在一篇夸赞声中,大家笑意更浓……

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是在一种充满亲情的情景下渡过的,这能增进友谊,忘却伤痛,令人神往。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福”字,下面,就看看我们家乡的风俗吧!

“福”字的贴法有很多。而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说法:不是所有的福都要倒着贴,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谷米粮仓,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去,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柜子里。

大家一定要记住,“倒福”不能贴在门外,因为这样表示把“福”倒出去了。

哎,贴个“福”字都要这么讲究,那么贴春联,不就更麻烦了吗?

古时候,人们贴春联是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解放后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

这不是我家乡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7

“鬼”这个恐怖的字,一听,令人瑟瑟发抖。可我们丰都人呐,不怕!还有一个民间风俗――鬼城庙会。

说到这“丰都鬼城庙会”,就要说说“鬼城”的一个传说:

民间传云,汉代阴长山、王方平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民间将他们俩的姓氏合在一起,称谓“阴王”。后来又被误传为“阴间之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来此祭拜,祈求“阴王”消灾降福。

鬼城这庙会由来已久,早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存在。传说是为了纪念阎罗天子和他的妻子天子娘娘的结婚纪念日。庙会的主要项目就是上山“进香”,有的是独自上山,称“散香客”,有的则组成几十乃至上百的进香团。

进香形式一是“烧拜香”,二是“烧供香”。“烧拜香”,香客在“叫口先生”的率领下,边唱边走,作揖打供,一唱一和,路上逢庙必拜,逢牌坊、土地都要插香烛赞祝一番;“烧供香”,出发时,每人需在名册上话押表诚心,要专心虔诚奉神,不得与人争斗。进香这个习俗,可是又有趣、又严肃。

庙会期间各种民间游乐活动多不胜数,四方商家更是云集于此,让人目不暇接。晚上时,人们会到县城对岸的名山鬼城游逛,五彩缤纷的射光照耀了整个名山,县城都能看见闪烁的灯光,还有壮观的玉皇大帝雕像屹立在山峰。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最多的就是关于“鬼”的玩意儿,很多人都“装神弄鬼”――戴着个恐怖的面具,穿着个滑稽的鬼衣,再咆哮几声,来吓唬游客。鼓声锣声在名山上响成一片。

白天,是令人沸腾的庙会游行。有庞大威武的花车,有善良可恶的鬼,有美丽温婉的天子娘娘……孟婆、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许许多多著名主角通通在内。游行特别精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善恶面目,使游行的每一个方阵五花八门,各个都有特色呀!最有趣的,是那可爱的两兄弟――黑白无常,有的扮演吐舌的白无常,有的扮演咬牙的黑无常,总之,许多黑白无常穿上溜冰鞋在大街上到处乱窜,给人一种莫名的滑稽感,还稍带有恐怖感。这游行游他个三四天也毫不稀奇,人们看得毫不厌倦。

丰都,我亲爱的家乡,一个拥有历史悠久“鬼”文化的小县城,鬼城传说四海名扬,向人们诉说着“惩恶扬善,唯善呈和”的魅力传奇。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8

李拜天

我出生在南方城市――上海,春卷是我们每年春节必备的食物,包春卷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春饼”,据传在东晋时就有。古人不仅在立春这一天食用,还在他们春游时也带上这种小吃。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中也提到了吃春卷的习俗。

在古代这春卷做起来可有讲究了,古文记载:“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用蜜……卷入煎饼,油焯过。”光看看这食材就让人垂涎欲滴啊!

春卷在上海主要有两种特殊的做法,一种为大白菜肉丝馅,另一种为豆沙馅。而我最喜欢,也是上海人最传统的做法,要数大白菜肉丝春卷了,每年春节只要看见春卷上桌,我就按捺不住要吃的冲动,记得去年我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把小肚子撑得鼓鼓的。

现在的春节,最难忘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春卷、炸春卷、吃春卷了。外婆的手艺当仁不让。只见她先让肉入锅,用猪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上各种调料,然后将大白菜切成丝,撒入炒好的肉丝拌匀,这样春卷馅就大功告成了。

往年一到春节市场上的春卷皮供不应求,而今年同样也是“供不应求”――由于新冠疫情,市场上的春卷皮不见了踪影。外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出门跑了好几个菜场才买到春卷皮,只为它能够出现在今年的餐桌上。

包春卷是一个全家参与的过程,大家有说有笑地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炸春卷,先把油倒入锅内烧至七分熟,把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小白胖子”放入油锅中来回游走着、翻滚着、跳跃着,不一会儿,小胖子的白色外衣顿时变成了金色的铠甲。

马上,这些铠甲勇士们就被搬上了桌,全家人的筷子都伸向了它们,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外酥里鲜,外脆里嫩。不一会儿,盘子就见了底。于是外婆又去厨房炸起了春卷,油锅里的乐曲再次响起,厨房里又传来了外婆的声音:“不够还有!”

春卷充斥着我那美好的童年,它将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家乡的春卷。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9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0

正月十八

落灯

刘李晨

在靖江,正月十八家家户户都会落灯。供奉菩萨和祖宗神位的香几台上,香烟缭绕,红烛闪烁,视同祭祀。

因为正月十八要吃面,所以奶奶一大早就去面店买面。落灯那天必须吃细面,吃粗面就寓意着这一年粗头大耳,粗心。我跟着奶奶来到面店,那面做的又细又长,非常细致,让人忍不住要吃一口。奶奶说:“落灯这一天还要买酒,不用买太好。”我和奶奶来到酿酒店,这些酒酿得醇香醇香的,菩萨肯定喜欢喝。买完这些,再买大鱼大肉就可以了。

回去准备一下食材,我把肉上的筋头巴脑全切了。再在盆子里放点水,把鲫鱼放水里,肉上和鱼上都要放红纸。等到晚上,一切准备就绪,我把肉和鱼放在桌上,再放些水果和面,鞭炮和酒杯,还有酒。

首先奶奶点上十二根香,和三根蜡烛,然后拜了拜说:“菩萨,保佑我们家孙子考上好大学。还有我们家生意兴隆。”说了一些好话后,把香插上。爷爷第一个拜,边拜还边说:“一本万利。”然后把好多钱放在桌上。然后到奶奶爸爸妈妈。最后到我,我跪下来,心里想着,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我默念了三遍。

接着就是送菩萨和燃放花炮了。首先把菩萨的纸像放在干草上,然后点燃,再说一些好话:“菩萨啊,明年要到我家过年哦。”目送菩萨上天后,我大胆地把鞭炮摆成“八”字,点燃后,我迅速跑到远处,只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

最后,就是吃面了,吃面条,隐含两个含义,一是祈盼长寿,二是希望经常回家。

我还知道正月十八也被为“开大门”说的就是,正月十八后,工作、生意等就要放开手脚大干。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1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涡阳,涡阳也是“老子的故里”。在这里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很热闹。

在除夕时,我和妈妈去买衣服和用的、喝的,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孩子们都准备过年,都买新玩具。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都早早的起床贴春联。贴福字时,讲究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我们贴完后就开始给爷爷奶奶拜年了,奶奶坐在板凳上,面前放了一个盆,我们小孩都纷纷磕头,每个小孩都拿了个大红包。到了大人们磕头了,奶奶说:“谁磕得响,谁有大红包。”结果每个人都得了个大红包,可是盆却磕扁了,我心想:大人们为了得大红包可真卖力啊!

给爷爷奶奶磕完头后,我们一家都在一起包饺子,我们在馅里面包一枚硬币。奶奶下了一锅饺子说:“谁要是吃到了硬币,谁就最平安、幸福。”我们争先恐后地吃饺子,我吃着吃着发现有一个很硬的东西,拿出来一看是硬币,我开心地一蹦三尺高。

过年是那么热闹,是那么开心与快乐。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小伙伴们,说说你们那里的风俗吧!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2

做馒头

陆佳琪

厨房间蒙着一股淡淡的香,锅上方冒着一缕缕青烟,锅中的馒头又变大了些许,家人们的笑声连续不断,彷佛被施了魔法一样,笑得停不下来。

“今天我们来做馒头吧,开工!”

首先是做面团,只见妈妈把面团倒入盆中,再倒入发酵粉,适量加入温水,用筷子搅着,多次少量的加。待到可以上手,妈妈像提胖球一样,把面团整个拎到案板上,就像给它做按摩一样,揉一揉,一个不粘手的面团就好了。再把它放入盆中,用袋子套住,放入被窝中发酵。

趁发面的时候,来做最重要的部分,馅料。“妈,妈,今年做什么馅的?”“青菜和萝卜丝的。”我来切菜,把青菜泡过温泉后,挤干,放在砧板上切丁。“嗒嗒嗒”菜刀在案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的心似乎也随着这欢快的声音在跳动。“滋滋滋”外婆正带着手套干着又技术寒冷的活-削萝卜丝。萝卜正承受着“痛刑”,那工具上有数个菱形的孔,一条一条的萝卜丝顺孔而下,似乎玩着滑滑梯。

开始拌菜,把肉、菜、少量油混在一起,随即迅速搅和,菜放佛裹上了金色的外套。

一小时候,面已成了原来的两倍,好神奇!一股沁人心脾的香萦绕在鼻翼,我的心似乎一蹦一蹦的,里头似有千万颗小球在蹦Q,脑海中的画面是包子香气缭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家人围在桌边,先把面团揉成粗条状,随后截成一段一段,用擀面棍再一擀,中间厚外面薄,夹上一大块菜放上,接着捏褶子,捏好后把馒头反扣过来,搓搓圆,让它更美观。

“开蒸。”把纱布铺上,再隔着些缝隙让白胖子躺下,因为白胖子在锅中还会变大。锅中叹气似的冒着烟,隔着的一层玻璃上挂上了数个水珠。

“噗……”掀开锅盖,一个个白胖子出现在眼前,我犹如蝴蝶见到了花蜜,扑了上去。外皮软软的,仿佛轻轻一吹就破,里面的菜十分可口,让我整颗心都暖暖的。

“爷爷,做馒头有啥寓意吗?”

“当然有啊!你想,馒头蒸得时候还会变大,象征着会发大财,2022会财源滚滚。”

“我懂啦!”

随着时代得变化,一些习俗消失了,简化了,可习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留住它,守住它。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3

我们家乡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从春节前几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

春节前几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贫困的家庭里,这几天也要买很多东西。大人们要买过年的吃的、穿的、喝得、用的——店铺多数过年不开门。小孩子就首先要买爆竹。等到万事俱备,之欠东风时,就盼着春节到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盼呀盼终于把春节给盼来了。春节真热闹。大家都要穿新衣,还要贴红红的的对联和吉祥的年画。中午要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前,还要放鞭炮,那天除了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这顿饭。

吃完团圆饭,除夕夜也悄悄地来了。我们这里除夕要守岁,虽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午夜时分,家家都要“除天行”,也就是要放鞭炮,放礼花。漆黑的天空一下子变得亮了起来,好像白天一样,鞭炮声震耳欲聋,经久不绝古老的小镇便洋溢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吃饺子,饺子也叫“元宝”预示着招财进宝。街道也不像以前那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不时从门缝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诉说着人们的幸福美满。

正月初二要给自己的长辈和亲戚拜年,去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祝福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家乡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吃元宵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最快乐的也是我们小孩子了。我们可以拿到许多的压岁钱,又不用做作业,还能自由自在的放鞭炮,每一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都伴随着我们的欢笑。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我爱家乡的春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4

陈培根

仲夏之初,正逢端午佳节,在我的家乡江城武汉,正在展开一场“江上角逐”所谓“江上角逐”,是武汉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俗――赛龙舟。

驱车前往江滩,平时清闲的江滩都是人潮涌动,砖地广场上很难寻出落脚地儿,江畔杨柳下,也都是人声鼎沸,就连标语牌旁,也站满了人,江边的人们,都是赛龙舟的观众,他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鼓声响起。

在万众期盼下,震耳欲聋的鼓声响起了。这鼓声,惊天地,泣鬼神;这鼓声,震的飞禽走兽俱散,激起了龙舟上荆楚儿女的斗志;这鼓声,传出了几千年的回音。

汨罗江畔,一位壮志未酬,满腔悲愤的诗人屈原为国捐躯,纵身一跃,跳出了壮志豪情,跳出了千古悲歌,跳出了百世流芳,楚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烈士,造出龙舟在汨罗江上打捞他的。

又是一阵惊天鼓声,龙舟真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江面上一排排龙舟声势浩荡。全舟是由木雕而成,龙头张大着嘴巴,大有气吞山河之势,龙身鳞片都霸气外露,龙身也朝天,有一番招摇之意。

龙舟上,是荆楚儿女拼搏的身影。左翼奋力摇杆,右侧使劲划桨一起一落,激起的水花伴着流下的汗水映出太阳的影子,顺流进了汉江,从此汉江也多了几分豪情。

到了最后一百米是鼓声最响,喊声最高,划的最奋进的时候,每一支队伍都想拔得头魁,每一声高呼都好像在告诉屈原,“你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孕育出了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子孙!”

在这广袤的荆楚大地之上,流淌着拼搏的热血,不止是赛龙舟。如今我们面对杀人于无形的病毒,我们依旧,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炎黄精神奋斗在一线,从未言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5

我的家乡是一个潮汕地区的小镇,这里沿海,是一个繁荣之地,春节的时候更是异常热闹。在众多的特色习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营老爷”了。

“营老爷”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进行,在潮汕,“老爷”指的是一个村或一个镇的守护神,“营老爷”则是指老爷巡视村(镇)。“营老爷”之前,人们要到寺庙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风调雨顺等。接下来的才是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是由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的。在进行筛选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技艺的操练。游行的队伍庞大,莺歌队的、抬神像的、奏乐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出钱,也有许多没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营老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先到寺庙中烧香,请各位“老爷”出宫,坐上贴着对联的轿子准备巡视镇子。其他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到街道上准备观看。上到已经要人搀扶着的老人们,下到从还被爸妈抱着的小娃娃,无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边。游行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篮的女子,接着就是锣鼓队,她们所到之处锣鼓震天,声音连绵不绝。接着的就是器乐演奏,长长的一条队列里,传出各种乐曲的声音:笛子、二胡、吹箫、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聚成宏伟的乐曲。紧随其后的是重头戏――莺歌。莺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人们穿着潮剧中的戏服,;例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他们拿着两根木棍,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时打起“花”来,刚健有力,还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人们早已看得入迷,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刚落下又响起。人们跟着游行队伍,往镇子的各个大街小巷走去。

礼炮车驶来,把整个“营老爷”推向高潮:礼炮车放出彩炮,壮汉们抬着八抬大轿亮相,轿子上是被请出来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国王”,“双忠圣王”等,既有庄严肃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绪高涨的人们都簇拥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队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傍晚,“营老爷”的队伍行遍了全镇的大街小巷。游行结束了,“老爷”们也回庙里了,但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6

陈玺任

我家乡的春节是别有风味的。当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按咱们武当山的风俗,元春到上元才叫春节。

除夕是我最喜欢的一天,那天是春节之中最重要最忙碌的一天,在此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大家必定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一会儿老妈端上菜来,看着桌上丰盛的年夜饭,还没吃就一个劲儿的说好吃。饭桌上我们一边谈论生活中的奇闻乐事,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团圆的乐趣。

吃完年夜饭,最后我们就会趁着武当山没有禁鞭令,快快活活放鞭炮。我拿起一根烟蒂,轻轻地在引线上一擦,转头就跑。火舌舔引线,终于燃到底,只看见烟花从铁罐里飞一样地冲上了天空,炸出了一道完美的弧线,银光划破了天空,新春就快到了。

放完鞭炮之后我们就回到家,打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12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点燃鞭炮,全城就像是办喜事儿一样,噼里啪啦的声音回响在全城的上空,真可谓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与初一的光景可真是完全不同,除夕,一进超市门儿想回个头都难。王虚宫的真武大帝没见着,放眼望去全都是人,只有一个地方幸免于难―武当山的山顶。初一商场都插上锁,没几个人出门,大街上空荡荡的,门前堆着昨天夜里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等过了上元年就到了残灯末庙,姥姥和姥爷就会让我们带上一些家乡的特产,寓意过年的好彩头,与我们相伴一整年。

一年又一年,年年盼过年,我们武当山的年是最有年味的。此生无悔入武当,来世愿做中华人,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风俗更美。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7

俗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美食,而我的家乡也有着独特的饮食风俗。

在炎热的的夏天,无论是谁,都想来一碗酸甜可口,凉凉的冷面了。冷面是我的家乡一道特有的美食。淡褐色的冷面嚼劲十足,清凉的糖水酸甜可口。这种美食做起来十分简单,将荞麦面煮熟后,用牛肉熬汤,加入胡椒,生姜,糖醋等配置成的冷面汤,倒入面中,再加入黄瓜丝,鸡蛋,苹果梨,辣白菜,简单的冷面就做成了。做为家乡人最爱的美食之一,在寒冬腊月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说到冷面当中的配料――辣白菜。就不得不说家乡远近闻名的泡菜了。

家乡人以米饭为主,很少做炒菜,因此泡菜是必不可少的,泡菜种类繁多,比如萝卜泡菜,桔梗泡菜,黄瓜泡菜,辣白菜等等。我曾经在一次庙会上看见了制作辣白菜的过程,把新鲜的白菜泡在盐水里几天后,拿出洗净,在每个菜叶上抹上特制的辣椒酱,放进坛子密封,放到地窖,几个星期后就可以拿出来食用了。我尝了几口,即有白菜的甜味也有辣椒的辣味,真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下饭菜呀!

辣白菜是家乡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而与它比肩齐名的要数狗肉汤了。

三伏天是大热的天,家乡人会在这闷热的天里,喝着热辣的狗肉汤,浑身由里向外冒着汗,喝着鲜美的肉汤,不但过足了馋瘾,而且祛除了身体内的湿气。

待到节日时,我最爱的就是打糕就是餐桌上主角了。糯米打糕、大米饺子、年糕饼等花样繁多,味道极佳。顾名思义'打糕就是打出的糕点。打糕大多用糯米制成。用锤子将煮熟的米放在木质的槽子里敲打,直到捣碎,看不到米粒。再制成各种花样。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独特的美食,这些都是家乡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如果你想吃更美味的饮食,那么就到我的家乡来吧!

宋天润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