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详情页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投稿:不敌 时间:1个月前

本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6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1

东上村的“赶会”

文|王思语

每到夏天,东上村就要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会通,俗称“赶会”。

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年级吧,上村的赶会能让我兴奋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听爷爷说,在他们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赶会了,这场集会一直持续三天,每天都分外热闹,尤其是前些年,离开始赶会还有两三天的时候,从凤凰山矿招待所的大坡底到东上村的门楼,中间这五百多米左右的路啊,已经有了摆难儿的都摆到我爷爷家门口了真是只要有路,就能摆推儿。

这真要开始赶会啊,东上村内立马变得水泄不通,连辆稍大点儿的电动车都休想过去。毕竟一年赶一次会嘛,热闹得很,和过年一样,家里的亲戚都来到我爷爷家,共聚一堂。赶会第二天是最热闹的时候,那年赶会正巧儿赶上了星期日,家里来了不少我的同龄人,那时候小,自来熟,管他三七二十,玩高兴了就好。

出门就是香喷喷的肉丸汤,摸着师爷给的钱先喝它一碗。喝完往里走是上村的居委会,我们都叫“大队”,那儿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往外走是杂七杂八的小吃,作为小孩子,果断选择去玩。用弹簧拉着的蹦蹦床,横竖占地没有五平方米的小火车、套圈、扎气球……都想尝试个遍,可是人挤人,属实排不上队,好不容易排上个蹦蹦床,我们只能踏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那些五花八门的小游戏。

我记得,我们当时玩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下来了,但兴头儿不减,直奔坡下的小吃摊,绵绵冰、臭豆腐、米线……简直让人数不过来。这儿不止有我们这么点儿大的小孩子,还有许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有说有笑地走着、吃着,时不时还遇到家里亲感提醒着“小心点儿,别撞了人”,我们答应一声跑开去买冰吃。

吃撑了肚子,再往前走还有堆两元,五元小摊儿,喇叭里喊着“全场两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一些爷爷奶奶你争我抢地去拿好看的碗啊,盆……晚上还有什么大戏、魔求,全村几乎灯火通宵。还有耍蛇的呐!我记得当时在场的人几乎都去摸了摸那条一米多长的大蛇。

以前上村赶会热闹得很,现在因为市场管理,赶会占地面积少了许多。虽然大不如以前热闹,但这个名叫“赶会”的习俗,也一直在东上村延续下去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2

李拜天

我出生在南方城市――上海,春卷是我们每年春节必备的食物,包春卷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春饼”,据传在东晋时就有。古人不仅在立春这一天食用,还在他们春游时也带上这种小吃。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中也提到了吃春卷的习俗。

在古代这春卷做起来可有讲究了,古文记载:“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用蜜……卷入煎饼,油焯过。”光看看这食材就让人垂涎欲滴啊!

春卷在上海主要有两种特殊的做法,一种为大白菜肉丝馅,另一种为豆沙馅。而我最喜欢,也是上海人最传统的做法,要数大白菜肉丝春卷了,每年春节只要看见春卷上桌,我就按捺不住要吃的冲动,记得去年我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把小肚子撑得鼓鼓的。

现在的春节,最难忘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春卷、炸春卷、吃春卷了。外婆的手艺当仁不让。只见她先让肉入锅,用猪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上各种调料,然后将大白菜切成丝,撒入炒好的肉丝拌匀,这样春卷馅就大功告成了。

往年一到春节市场上的春卷皮供不应求,而今年同样也是“供不应求”――由于新冠疫情,市场上的春卷皮不见了踪影。外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出门跑了好几个菜场才买到春卷皮,只为它能够出现在今年的餐桌上。

包春卷是一个全家参与的过程,大家有说有笑地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炸春卷,先把油倒入锅内烧至七分熟,把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小白胖子”放入油锅中来回游走着、翻滚着、跳跃着,不一会儿,小胖子的白色外衣顿时变成了金色的铠甲。

马上,这些铠甲勇士们就被搬上了桌,全家人的筷子都伸向了它们,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外酥里鲜,外脆里嫩。不一会儿,盘子就见了底。于是外婆又去厨房炸起了春卷,油锅里的乐曲再次响起,厨房里又传来了外婆的声音:“不够还有!”

春卷充斥着我那美好的童年,它将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家乡的春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3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一起过这个节日。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春节有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__多年的一天,舜既天子之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这样的传说。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野兽叫“年”,它长得十分狰狞,生性凶残,每到过年的这一天晚上,它都会下山祸害百姓,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躲到山上去。一年上山途中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是神仙变的,老人问他们原因,人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人,老人说年它怕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就在门口贴红色的纸,然后敲锣打鼓,放炮竹,年兽看到了这场景就逃回山上了。虽然年兽从此不再下山祸害百姓了,但人们还是把这一习俗留了下来。在年二十四的那一天,人们就贴对联。

在小年过后人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买年货。

最热闹的还属过年的除夕了,吃完年夜饭以后,大人们就围在火炉边聊天,小孩们则在门外开心地放着烟花。人们熬夜守岁,十二点整还要放炮竹。

初一之后,龙灯花鼓就敲了起来了,耍龙的那是家家蹿啊!耍龙的在每一家门前都会耍出不一样的花样,收红包时,有的主家把红包挂在高高的屋梁上,那耍龙的人叠罗汉一样,叠得十分高,最上面那一个人顺手一拿就到手了。到了元宵节,春节就慢慢地结束了,耍龙的也是飞快地从每一家飞奔而过。

我喜欢春节,这个热闹又愉快的日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4

三月三上孤山

宋顾朵

“呼呜呜,”一阵阵清脆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中。一个个吹着泥狗子的小孩子,展现在眼前。

听奶奶说,赶庙会可是个老习俗,在那一天,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既要烧香拜佛,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又要趁着那一天赶集市,买新衣、种子、牲畜和许多的生活的日用品,那一天是人最多的一天,也是卖货郎最集中的一天。今年离庙会还有一段时间,路边街头上的人却早已谈论开了。这是一年当中,靖江最热闹的时候!

终于等到庙会这一天,我和奶奶赶了个早。天还未完全亮,这里竟已成了人的海洋,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很多人买了香烛上山烧香祈福,远远地就能听到寺庙里敲起了洪亮的钟声。烧完香,我们一路跑下山去赶集,这里可热闹了,各种没见过的叫不出的农具,令人眼花缭乱的杂物,还有卖各种小动物的摊铺子,这里玩的东西数不胜数,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两眼放光。

走着走着,我被一阵阵清脆的声音吸引住了,像清晨的鸟儿正在啼叫。转过头来,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吹着泥狗子。这种小泥狗子是一种陶器,是用孤山南坡的观音粉捏成的。它们可是祖传下来的老手艺,我也迫不及待的买了一个,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里。很快,我被套圈吸引住了,套的物品有好多,有毛绒玩具,有石膏做的动物,甚至有活的小动物呢!最好玩的就是套活鸭子,它们像被训练过一样,总在圈圈快要套到它们的时候,脖子一缩,轻而易举地避开了套圈,它们“嘎嘎”地欢叫着,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有多厉害。

不知不觉,我和奶奶逛了很久,有点饿了。于是,我们开始享受各种美食,瞧,香甜的季市脆饼,喷香的马桥馄饨,富有嚼劲的靖江猪肉脯,鲜嫩无比的蟹黄汤包……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在靖江,有一种怀念叫庙会,有一种庙会叫情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5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风俗。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各种树木竞相吐芽,香椿树也不甘落后,一片片小小的有着短毛的叶子从枝头冒了出来。等香椿叶长到一寸长的时候,人们会用一种带钩子的长杆把它们勾下来。嫩嫩的香椿芽用开水焯一下,切碎了和白白的豆腐、调料拌在一起,就做成了一道味道特别的香椿拌豆腐,嫩嫩滑滑的豆腐伴着香椿特有的香味入口,让人回味无穷。

到了四、五月百花盛开的时候,一串串洁白的洋槐花挂在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时,淘气的孩子们用钩杆把含苞待放的洋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来带回家。洋槐花被妈妈们一个个摘下来,洗的干干净净,然后撒上面粉拌匀,放入锅中蒸上十几分钟,花香四溢的槐花不烂子就出锅了。每年的春天,妈妈都会给我做“槐花不烂子”,吃上一口满嘴都是槐花的香气和淡淡的甜味,只吃一次就会让人难以忘怀。

冬天,寒冷的北风不停地呼啸着,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把身体裹得紧紧的。早晨,在一些写着“头脑”的饭馆里却总是人头攒动,有的甚至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一些外地人看见总会不解地问:“‘头脑’是什么东西呀?”“头脑”可是太原特有的风味早点。据说是傅山先生为体弱多病的母亲配置的药膳,原名“八珍汤”,由羊肉、藕、长山药、黄酒、中药等八种材料制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头脑”身体立刻会变得暖暖的,再冷的天也不怕。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别的风俗,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6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衡阳,也就是著名的雁城。

去年春节,我就回衡阳过了一次年。大年三十晚上,该吃团圆饭了。上桌后,发现有一张椅子上没坐人,却摆着一套衣服,桌子上还摆着套餐具,我以为是活见鬼了,便问爸爸:“那怎么摆着套衣服啊?”“因为过年当然要讲究团圆,你看你有位姑父没来,一家人缺了谁也不行,这就是衡阳的风俗。”哦,原来如此。

该上菜了,我却没有看见在北京过年一定要吃到的饺子,却在最中间摆着一道玲珑宝塔形状的“头碗”。这“头碗”最上面是一层木耳肉片,接下来是一层鸭蛋片,再下面是两头尖中间粗的草鱼丸,下面一层是有糯米、花猪肉和水果的房节肉,往下又是软糯的红薯丸子,倒数第二层是虎皮土鸡蛋,最下面是一层红枣。整整七层。过年吃“头碗”,也是衡阳的一大风俗。后来得知“头碗”的闻名与湘军名将彭玉麟有着莫大关系。相传有一天彭玉麟家要来贵客,他想破了头也只想出普通的鱼啊,豆腐啊,显不出档次。看着彭玉麟一筹莫展的样子,他家的家厨凑上前来:“不知大人是否喜欢,我将咱们衡阳菜中的主要食材汇聚成玲珑宝塔状,不仅好看,且有步步登高之意。”客人吃了菜后,觉得是头等美味,问其名字,彭玉麟回答没名。客人便奉承到那就叫玉麟香腰为佳,这就是衡阳“头碗”。

吃完团年饭就到了大年初一,大人们就喊我们来拾大柴――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我听衡阳当地人说拾大柴都发“拾大财”的音,因为衡阳话是没有平翘舌之分的。新年出门拾上一根满意的“柴”,把财运带回家,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财运连连。这个风俗也真有趣。

对了,过年吃的团圆饭也是在湖南传统吊脚楼中吃的。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底下有几根柱子支撑,在上面有两到三层不等的建筑物。吊脚楼也别有一番风味。湖南在中国的南方,气候潮湿,《后唐书》中说:“土气多瘴痢,山有毒草及沙蛰蝮蛇,人并梯居,登梯而上,只为干栏。”于是这一支土家族人设计了这种干栏建筑。这就是吊脚楼的由来与风俗。

吊脚楼大多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用作接待客人,传统人家过年是会在二层围着火炕,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气气。

这就是我在湖南衡阳过的年,不论是吃团年饭时一家人怎样都要团圆,还是“拾大财”祈盼来年财源滚滚,亦或是过年一家人在吊脚楼中围在火炕边和和气气。这些习俗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着过年一家人的团圆、兴旺,这不就是过年吗?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