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高秉涵,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
海峡隔不断的乡愁
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吕陵镇高孙庄村,父亲生前参加过国民党,在他幼年便去世了。1948年9月,母亲宋书玉便打发儿子跟着“国军”出逃。少年高秉涵跪在父亲的坟前,磕了3个响头,起身逃走。
高秉涵的小学同桌刘凤春送别时说:“我爸在541团当团长,你就说跟我是同学,可以直接投奔那里。”
高秉涵坐上马车,随着人流转往镇江,在这里,他患了急性肾炎,高烧不退,躺在草堆上等死,是朋友冒死带他渡江求医治疗。
1948年年底,高秉涵转到无锡惠山,被编入鲁南联合中学。
1949年春,高秉涵离开鲁南联中,投奔驻防芜湖的“国军”刘汝明部181师当兵。1949年4月20日,炮声隆隆,火光四起,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了。惊慌之下,一个士兵碰倒了一锅热粥,高秉涵的腿被烫伤,两腿溃烂,伤势严重。他的小腿上至今还留着黑色伤疤,就是因为这个吓人的伤痕,他从来都不敢穿短裤,怕被人看见。后来高秉涵悄悄爬上一辆军车,押车士兵又用枪托将他捣落河中,他大难不死,自己爬上了岸。
1949年10月16日夜晚,高秉涵随部队逃向厦门东南海滩。第二天,又随军到了台湾,流落在台北街头。每天中午,他挨家挨户讨饭,每天晚上,他到偏僻的地方捡垃圾。
当年,逃难路上,高秉涵随身携带的一些东西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有小学毕业证书,有小学排球队的合影,还有小学全班同学的毕业照……
新年到了,14岁的高秉涵思念母亲,禁不住泪如雨下。他独自跑到阿里山山顶,对着祖国大陆方向,呼喊着:“娘——娘啊!”
离开大陆的几十年来,夜深人静,每每想起母亲,高秉涵都要大哭一场。他受尽了人生的苦难,尝尽了世间的磨难。小时候喝过的黄河水,此刻都变成眼泪流出来了……
1952年夏,在朋友的帮助下,高秉涵考入台湾建中夜校。白天打工干活,夜晚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1963年10月20日,高秉涵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在金门法庭担任审判员。1964年,金门岛上发生一起士兵逃亡案。一天夜里,一士兵携带汽车轮胎渡海,想偷偷穿越金门海峡,回大陆看望母亲,但是没能成功。黎明上岸,以为到了厦门,谁知因迷失方向又游回金门。
按照军事法令,阵前逃兵,杀无赦。最终,逃兵被判处死刑。高秉涵答应逃兵,有朝一日,把他的骨灰带回厦门,还给他的母亲。这桩逃兵案,也深深地刺痛了高秉涵内心。一个想要回家看望母亲的士兵,怎么会有死罪?身为法官的高秉涵陷入沉重的思考。
每次想到家乡,想到自己的母亲,高秉涵都会忍不住痛哭流涕。他两个眼窝因常年流泪而凹陷下去。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高秉涵做执业律师,收入不错,他积攒的钱,都捐给了家乡山东菏泽,修公路,建学校,接济贫苦的民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79年,在高秉涵阔别故乡整整31年的时候,他终于写下了第一封家书,地址写上“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孙庄村,母亲宋书玉收”。信中他写道:“为了能见到娘,我要活下去,娘,等着我,我会活着回来。”这封信由中国台湾转到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大陆,历时3个多月。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母亲宋书玉在吉林辽源去世。自从儿子走后,母亲每天思念他,儿子小时候穿过的棉褂,一直藏在母亲的枕头下,从菏泽一路向北带到辽源,直到去世。
家人告诉高秉涵,母亲常年思念他,直到临终咽气前,母亲都在呼唤着他的名字。这一声声呼唤,撕碎了高秉涵的心,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啊!
说起母亲,高秉涵哭得像个孩子,就差一年的时间,没能见到母亲,没能亲眼再见母亲一面,没能给母亲端一杯茶水,尽一分孝心。这让高秉涵留下了终生遗憾。
当时,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边,两个姐姐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的干部,年迈的母亲找到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无尽的等待最终耗尽了她的生命。
送老兵的骨灰回家
菏泽旅台同乡会成立于1995年,既是一个联谊乡情、关怀照顾乡亲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爱国家、爱民族、反台独、促统一的群体,高秉涵就是它的创始人和现任会长。当年逃亡到台湾的菏泽老兵、老乡大多没有文化,在台湾的生活很艰辛,许多人直到终老都是孑然一身。高秉涵是知名的律师,经济条件好,又有一副热心肠,于是老乡们视他为亲人,有事就向他求助。高秉涵则有求必应,自己的办公室便成了菏泽老乡活动的场所、团聚的“家”。“我到台湾的时候只有13岁,那些比我年长的哥哥姐姐曾经在感情和灵魂上给了我很多慰藉,那种给予是无形的却又非常珍贵,他们是我在台湾的亲人。”
眼看着人已黄昏而归乡的日子却遥遥无期,于是很多老兵、同乡就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年轻的高秉涵身上,嘱咐他:“老弟啊,我是没有希望回去了,你还年轻、有机会,如果我死了,你有朝一日能回家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去……”就这样,一个、两个……高秉涵肩负了很多人深情的嘱托。1987年台湾当局通过的《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禁锢两岸近40年的铁幕就此被打破一角,但许多老兵直到人生谢幕也没能赶上这一天。
高秉涵的家里有个地下室,那里有他父母的塑像和母亲的遗物,还有很多坛生前委托他带回家乡的老兵骨灰。这些骨灰的主人和他一样,都是年少时逃难到台湾,日夜想家却无法返乡,他们生前常说,活着不能衣锦还乡,死了也要魂归故里。可是,帮这些孤苦老兵把骨灰运回老家,却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二三十年来,高秉涵一直坚持带骨灰坛回大陆。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甘肃,一百多位老兵的骨灰,都由他抱着返回故土。
2012年4月16日下午,山东菏泽某宾馆,73岁的巨野县独山镇魏集村民王学君扑通跪在高秉涵面前,接过她父亲王长海的骨灰坛。“爹,您终于回来啦!”没有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高秉涵不辞劳苦地抱来这个骨灰坛,每年清明节王学君还得在十字路口烧纸钱。如今,父亲魂归故土,终于可以安葬祭奠了。
类似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每个老兵的骨灰被带回家乡后,他们的后人都会给高秉涵磕头跪谢。“我不需要他们磕头,不需要感谢,我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把这些老哥哥们带回他们的家乡。”在台湾退辅会的名册上,一百多个老兵名字后的联络人是由高秉涵签字的。
护送老兵的骨灰回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骨灰盒都重达十公斤。“我每次都是亲手捧着他们的,这样才安心,有时候在路上会在心里默默和他们说话。”多年来护送骨灰回乡经历中令高秉涵记忆最深刻的是1997年护送定陶县籍已故同乡的那一次:家在台北的高秉涵先乘飞机到花莲,转乘汽车至山区军人公墓,办理完领取骨灰手续时已是黄昏,且风雨骤起,暴雨冲毁了通往花莲道路上的桥梁,高秉涵只得抱着骨灰坛和守墓的老人在一个小亭子里躲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当地的救援机构得知消息后,才派出直升机前往营救。
故乡的滋味
“老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急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老家,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我的故乡不是河北省房山县的周口店,也不是山西省洪洞县的老鸹窝。我在异乡漂泊中另起了新家园,而漂泊前的家,就是我的故乡。所以我的故乡在山东菏泽。”这是高秉涵写在自己《天涯感悟》一书开篇的话。游子是树,故乡是土,泥土是落叶的归宿,故乡则是游子生命的源头、情感的皈依。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他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当乡愁无限蔓延,心头的思念便难以化解,就像颁奖词里说道的:“这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
早在1981年,高秉涵有一位叫卞永兰的学姐在移民阿根廷后回乡探亲,返程途中专程绕道台湾,给台湾的同乡带了一大箱家乡的土特产和菏泽泥土。“第二天上午,菏泽旅台的乡亲一百多人都聚到了一起,大家先是听卞大姐动情的‘乡情报告’,然后开始分发珍贵的礼物。大家一致推举我来公平分配:一家一个烧饼,3个耿饼,山楂和红枣各五粒,一调羹泥土。”因为分配有功,所以高秉涵被大家恩准多分一勺泥土。“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高秉涵把一半土珍藏在了自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另一半则分七次掺在茶水中喝了,“那是家乡的味道,甜的。可不是咕咚一声咽下去,含在嘴里半天才舍得咽下去。”而分得的耿饼和烧饼直到放得发霉了也没舍得吃。
“1984年,我冒险前往香港,在那里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姨妈和姐弟,一见面就抱头痛哭,那几天我们生怕耽误了相聚的分分秒秒,倾诉相思之苦啊。我今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能亲眼再见妈妈一面,未能给她端杯茶一尽儿子的孝道。”高秉涵哽咽地说道。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分享地址:《感动中国之高秉涵浓浓乡愁的故事》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UOMnwD0j1T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及图片素材源于用户投稿,如不慎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