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小学作文指导 > 详情页

故事写作 在起步阶段就踏上正途 (2000字)

投稿:映月湖 时间:1年前

本文《故事写作 在起步阶段就踏上正途作文2000字》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一、 直击起步阶段写作教学现状
统编教材特别重视“写作”板块设计。起步阶段就清晰、正式地设计了“口语交际”“写话”这两个板块,同时在多篇阅读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提示教师要注重从读学写,要进行“读写结合”的统整式教学。
教材的设计意图明显,引燃了教师的设计、执教热情。但我们观摩了许多一线老师在起步阶段的“写话”教学课例,发现了一个现象:教材虽然更换了,但教学观念依然如故,教学方法还是陈旧的,“少、慢、差、费”的教学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可以预测的是:起步阶段写作这么教,未来的写作提升必定艰难。常态的写作起步教学,大致是什么样的呢?课堂上,教师特别注重教会学生“写好句子”。写好一句话还真不容易,至少包括:句子结构要写完整;标点符号不能丢;用上一些形容词;对句子进行扩充,让其更加丰满;用上一些修辞手法,给句子进行“美容”,让其更加生动。句子写好了很重要,因为之后要串联几个句子,构成段落。大家一定认为:对,就是这么教!没有错!的确,这么教,本身没错,因为这分明指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同时,这么教,还有三个毋庸置疑的必然性。

第一,学习,必然是要循序渐进的。如果一下子就开始写整段话,或者是写全篇,难度太大,要求太高,有“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嫌疑。所以,我们很自然想到应该从“写好句子”开始。第二,文章,必然是由句到段再到篇的组成。几句话组合成段,几个段结构成篇。所以,写好一句话,进而写好几句话;写好一个段,进而写好几个段,最后连接成篇,这似乎是文章建构的必经程序。万丈高楼平地起,写好句子自然是写文章的“地基”。起步教学,就应该是夯实地基的工程。这么教,也是文章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第三,评价,必然需要顾及细节的精彩。一篇文章的优劣,要涉及方方面面。文句是否经得起推敲,历来是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连一句话都写不清楚,那么随意凑合成的几句话、一段话,必然也是逻辑不通、表意不明的。由此合成的篇章,也是无法表情达意,更不能实现其应有功能的。因此,要注重写好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必须从写好句子入手。句子生动活泼,情感丰富了,由句子组合成的文章才可能生动活泼,情感丰富。
可是,不要忘记之前我们就是这么教的,但学生的写作却“没有好结果”。如今,统编教材的写作内容更换了,教学依然固执不变,不由地使人推想:未来依然“没有好结果”。起步阶段仅注重实现“写好句子”的教学目标,不但难以达到预期优质教学效果,更将会导致三个教学的“后果”。第一个后果是会立刻遭遇到的,“会说不会写”。学生特别能说,但就是不会写。“会说不会写”历来是一线教学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统编教材在编撰上,试图通过内容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来改变这一现状,但如果教学没有配合,可以说是努力都付诸东流。学生能绘声绘色讲故事,能清清楚楚表述见闻,能滴水不漏转述信息,可一旦要求“写下来”,就变得艰涩磕巴。第二个后果是会维持一段时间的,“根本写不好”。按照《课标》界定,起步教的是写话;第二、第三学段教的是习作;第四学段教的叫写作。起步这样教,最终理应按部就班实现《课标》中对四个学段的总体要求,达到“乐于动笔,易于表达”且基本做到“文从字顺”。但现实确实让人备感意外,写好句子并未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未顺理成章地实现段落与篇章的优质写作。第三个后果将会持续到未来,即学生对写作的厌烦及排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不喜欢写作,从骨子里排斥写作。一提及写作,坏情绪就如梦魇一般缠绕。不少人毕业之后是终身不写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这么教有好处,也属必然,为什么又会导致三个不良的后果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仅仅这么教,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在起步阶段,如果只瞄准“写好句子”,就会连句子都写不清楚,还会带来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局。所以,起步阶段,千万不要仅仅这样教。

二、 起步阶段写作教学的辨析
那应怎么教呢?我们鼓励在起步阶段优先确保学生“大胆写出来”,提出“写好故事”的建议。“写好句子”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而“写好故事”,原本就是或者优于“写好作文”。句子的写作练习固然重要,但明显带有人为窄化写作的倾向,是怀有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极大不信任来教学,是用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实施“布控”,让其按照我们的设想前进。起步阶段,儿童写作特别自然、率真、大胆。他们心里想到的,口语输出的,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文字固定下来。不要在写的过程中战战兢兢,不要在写完一句话之后就回头看看有没有“用上形容词”,有没有“用上比喻句”,甚至不要管“句子是否完整”。“写出来”,就是起步阶段写作教学的最常态,也是教学期待的优质结果。“写出来”最为匹配的样子就是“写成故事”。因为儿童天生就是会讲故事的,童年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故事。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让学生“还没学会走,就开始学着跑”吗?其实,孩童刚学会走时走得颤颤巍巍,连走带跑,这也是常见的。况且,这样的建议是基于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长期的研究,有着坚实且详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提倡让学生“自由创作”。他认为传统作文教学通过命题作文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追求语言的严谨性和条理性,其结果是学生毫无兴趣地去写内容空洞、没有个性的千篇一律的文章。他认为语言的条理性来源于思维的逻辑性,而思维的逻辑性又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 。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心理学教授列乌杜斯和涅枯列认为,“从说到写”,固然是每个学生掌握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但是说得好未必就写得好,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功能和结构上都有重大差别。他们的实验证明,低年级学生书面语言所有参数的值,几乎都与口头语言的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书面语言不是真正的书面语言,实际上是书面化的口头语言。列乌杜斯和涅枯列从莫斯科第146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中挑选12名学生作为这项诊断性实验的被试者。实验中,请学生观看两部无声的彩色电影——《希巴茨船长》和《最重要的朋友》。之后,让他们用口语和书面语分别表述电影内容,描述电影中的某个细节,结合电影进行自由创作。实验后,心理学家发现:二年级下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写字和阅读已经基本过关,已具备独立作文的基础。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常相似,应被看作是书面语言的发展被耽搁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把学生的书面表达降低为口头表达的记录,没有为他们创造发展书面语言所必需的特殊条件,也没有安排符合这些条件的训练程序。从儿童需要与发展现状来看,仅仅关注“写好句子”,并不是起步阶段最佳的教学样态。仅专注于“写好句子”的教学,教师往往通过知觉或口头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现成的内容,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写成书面文字。这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已经降低为口头表达的简单翻译。因此,他们的书面语言不仅借用了口头语言的结构,而且保留了它的各种特征。换言之,他们的书面语言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而仅仅是书面化的口头语言。对他们来说,这两种语言的特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吴立岗教授建议,必须在小学低年级纠正用说话、写话训练代替作文训练的倾向,让作文训练提前起步,并且要变句子训练为意思比较完整的连贯语言训练。具体落实在教学中,吴教授提出三个策略:

第一策略,在开始进行书面语言教学的时候,不能离开书面语言的整体结构而只培养语言表达的个别技能。作文起步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培养写完整文章的能力。对语言表达的个别技能的培养,必须服从于写完整文章能力的培养。第二策略,必须把书面语言的学习置于语言创作活动之中,即让学生写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文章(童话体作文)。第三策略,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随着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改变这些合作的方式。
吴立岗教授的三个策略,也有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列昂捷夫的三个基本概念:“活动”“动作”和“操作”。
所谓“活动”,所指向的东西(对象)始终就是激励主体从事这一项活动的东西(即活动的动机)。“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真正的动机”“活动的概念必须同动机的概念相联系”“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所谓“动作”,是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把服从关于应达成结果的观念的那种过程,即服从自觉目的的过程,叫作动作。”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列昂捷夫认为,“正如动机的概念是与活动的概念相关联着的那样,目的的概念是与动作这一概念相关联着的”。动机和目的经常是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动是由食物所激励的,食物就是这一活动的动机。但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要,人必须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取得食物的动作。例如,一个人的目的是制造捕猎工具,不论他后来是自己使用了他所制造的工具,或是把它转给别人并取得一部分共同捕获物。激励他进行活动的东西和他的动作所指向的东西彼此是不相符合的。起步教学,让学生一开始就写“完整的文章”,这是为了使其书面语言活动产生动机,使他们意识到作文是有实用价值的,它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或者表达自己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写文章的活动,又包含着两个基本动作——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每个动作又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当教师让学生学写完整的文章时,作文活动中的各种操作都被激励起来,自发地进行着。其中有些操作可能会立即遇到困难,甚至停止进行。例如,学生不会给文章加标点符号,或者加得很不像样。即使是这样,这些操作仍然保持着动作的水平,即它们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这些操作,所以当他们经过多次写文章的实践和教师的帮助后,他们就能用比传统教学快得多的速度去学会这些操作。因此,从整体着手进行训练的做法,是符合心理学中关于活动的理论的。而传统的“从局部着手进行训练”的做法,是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合理的做法则是相反,要先形成动机,然后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动作的目的。因此,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涌现各式各样的内容,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用书写和语法的规则去苛求他们的表达,以使他们打开思路,解放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

心理学认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众所周知,语言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学生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虽然词、句、句群和篇章都是语言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句群,而是成篇的文章。只有文章才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和个别影响等各种交际功能。因此,只有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动机。起步教学“强化句子训练”有必要,但只是具体的“目的”,而不能成为写作的“动机”。如果把“目的”当作“动机”,成天让学生进行单调的句子训练和片段训练,他们便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
为什么要在起步阶段组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呢?这是吴立岗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都是由外部的合作形式过渡到内部的功能形式。每一种功能的形成都严格地服从于同一个规律。首先,它表现为集体行为的功能,表现为合作和互助的形式,表现为社会适应的手段,也就是属于外现心理学的范畴。而后来,它又表现为个人适应的手段,表现为行为的内部过程,也就是属于内省心理学的范畴。因此,针对起步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师生之间那种“权威—服从”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既然写作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童话和故事,那么就应该让教师成为亲密的朋友,成为学习上的引导者,而不是他们的“行政首长”。师生之间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有助于学生独立地形成各种作文的能力。其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复现型教学中学生们“鲁滨逊式”的学习现象(即孤独地、互不联系地从事学习)。合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使他们的作文动机从个人认识活动的范畴,演变成满足社会需求活动的范畴,从而促使他们精神振奋地写好作文。只有把书面语言的学习置于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形成充分的学习动机。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活动的本质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学生的作文必须以现实的交际活动为背景。对于起步阶段而言,最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合作。
三、 起步阶段写作教学的新样态
起步阶段写作教学,写成篇,到底写成什么样才好?我们主张“写故事”最好。故事,可以自己创编,心里想到什么故事,就写出来,每一个故事都是原创;故事也可以是转述他人的,听别人说了故事,自己再说一遍,用自己的方式来写,这也是一种创造;故事还可以是续写的,听到一个故事后自己有些感受,结合原故事,继续往下写。起步阶段写故事,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笔录,还有一种就是先把故事说出来,录制下来,然后再用语音转化软件进行转译。
为什么起步阶段可以写故事?我们给出四个参考:其一,因循经验。许多学生基本上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故事在他的言语中是最具有经验色彩的。所以,从熟悉的写起,写好故事,无疑是最适合起步阶段的写作类型。而且故事是开放的、灵活的,体式要求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具有“散文”的特质,不会带给学生畏惧,反而给了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二,适合儿童。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在这个学段,正处于想象发展的敏感期。心理学主张,教学应该配合敏感期集中发力。在起步阶段,写故事适合儿童发展想象力、表达想象世界的需要。主张写故事,就是在更大程度上让教学集中发力,指向想象能力的提升,实现想象创意的激活,让想象成为这个学段的“特长”。伴随着写故事提升想象,无疑是最合适的。
其三,便于延展。起步阶段写故事,之后在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乃至第四学段不断延伸拓展,学生能按照《课标》中的要求,尝试写各种文体,写各类文章,达成写作教学要求中的各项能力发展。故事中涵盖三种典型的表述形式,有利于之后的持续写作实践。第一种是记叙性表述方式。故事的情节需要记叙,要运用语言实现传情达意。第二种是说明性表述方式。在故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长辈跟晚辈讲道理,同伴之间互相说理等情境,这些是说明性表述类型的实际运用机会。第三种是议论性表述。故事中还会出现不同角色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遇到问题大家议论纷纷,各自表述出自己的观点等情境,观点的交锋无疑是为议论性表述腾出练习空间。一句话:会写故事的学生,一般能较为轻松自如地写各种文章。
其四,乐于分享。故事是最适合分享的,因为其具有四种无法替代的特征。第一,故事最具活力。例如,上古的创世纪神话,历经千万年连续至今,口耳相传,代代不息,就是最好的佐证。第二,故事极具传播力,故事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让他们在听故事、讲故事、欣赏故事的过程中,培养起写作的趣味体验。第三,故事是具有影响力的。故事写作,有利于从一开始就让教学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故事由语言构成,故事好听就是因为语言运用得当;故事中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要想影响别人,必须在文字中给予正能量,让高雅、正派的故事传播美的力量。创编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锻炼,思维像肌肉,越练越强壮。故事中渗透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例如传统文化、儿童文化、民俗文化等,写故事、讲故事就是传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词——语言、审美、思维、文化,都可以在故事写作中得到确证,从起步时就得到落实。第四,故事还是最具作用力的。写一个故事给同学看,或是关注同学的故事,这是故事天然带有的“交友功能”;故事中带有显而易见的智慧因素,具有“启智功能”,太多人是听故事成长与明理的;故事中带有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美德,具有“美育功能”。中华民族历来喜欢用故事滋养人性,我们用故事的方式传递学生需要形成的美德,让其潜移默化地接受。

文章标签:小学作文指导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