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作文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新疆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新疆是一座太富的宝藏;新疆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新疆的书里有金砖、有花环。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第一篇:大盘鸡里拌“皮带”
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312国道东南行40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穿过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道菜DD大盘鸡。据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而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而且又因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不在这里停车,一饱口福!
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DD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瓶“新疆啤酒”,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疆快餐了。
在柴窝堡这个交通小站中,更让你大跌眼镜的是这些专卖大盘鸡的食肆,竟然还有大盘系列的菜式,什么大盘鱼、大盘蟹、大盘兔、大盘羊肚...其中的鱼、蟹居然是柴窝堡本地养殖的“海鲜”。原来,柴窝堡南面有一个方圆2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DD柴窝堡湖,它是乌鲁木齐南郊第一大湖,也是乌鲁木齐的第二大水源。湖面波光桨影,天水相连,湖提树影婆娑,景色迷人,是野游好去处。改革开放后,当地一群上海知识青年异想天开,柴窝堡湖里放养了江南的红鳟鱼、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等十多种名贵的淡水鱼蟹,很快获得成功。如今这里已成为乌鲁木齐的一个渔产基地,大量鲜鱼活蟹已行销市区。其中以“天山雪蟹”命名的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饱满,味道鲜美,销往上海,备受欢迎。“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柴窝堡吃大盘鱼、大盘蟹、大盘鸡等等大盘系列,真是盘盘美食,别有风味。就连那些平时不吃辣椒的港澳游客,在这里吃到这种大盘系列,也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好 ,好 !
近年,这种大盘系列菜式,特别是大盘鸡,已上了新疆各地酒家的筵席,而且还沿着312国道,传到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地。
不过,如今内地的食客只知有“新疆大盘鸡”,而不知有“柴窝堡大盘鸡”了。
新疆风味食谱岂止这区区的大盘鸡、大盘蟹,比它们更有名的还多呢!像烤羊肉串、烤全羊、羊肉抓饭、手抓羊肉、馕包肉、薄皮包子等等“羊”字号的正牌新疆风味,都是新疆人招待贵宾的酒楼餐厅的席珍。在乌鲁木齐、喀什等旅游城市的巴扎大排档上,你还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新疆民族小吃,什么烧羊头、面肺子、米肠子、青椒羊肚、风味羊排、凉皮子、拉条子等等,等等。几乎都离不开新疆的羊肉和羊的脏腑。因为新疆的羊肉特别肥美,而且没有内地羊肉那种膻味,所以无论做什么菜,都很适口。有人这样打趣说:“新疆的羊,走的是黄金道,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烤羊肉放的是孜然调料”。其实,新疆的羊以自由放牧为主,吃的是草原上带碱性的草料,喝的是没有污染的清泉,牧人还经常给它们喂些盐水,保证羊只的健康长膘,加上新疆绵羊品种好,所以新疆的羊肉顶呱呱。
新疆人宰羊有一条“清规戒律”,就是所宰之羊必须是健康的活羊,凡是死羊(不管是病死、饿死、冻死、摔死)一概不宰、不卖、不吃。这也是让你吃得新鲜、吃得放心的保证。
也许你要问:“新疆这么多的特色风味中,谁是它们的“大哥大”?应该是烤全羊。因为它在任何盛大宴会上都是一道最受欢迎、举足轻重的佳肴。烤全羊的制作是维吾尔人传统的最高水平的烹调工艺。
制作烤全羊的方法颇为讲究。首先是选料,必须选1岁口的羔羊,宰杀前一两天内不给它喂食物,等到羊只饥饿难忍时,才给喂食带调料的水,让调料的营养素、味素注入羊只的五脏六腑之中,然后才加以宰杀。待去掉内脏、四蹄之后,用面粉、鸡蛋、洋葱、姜黄、孜然粉等调制成浆糊状的作料,均匀地涂抹在羊的全身,腌上几个小时,使作料渗透到羊肉里面,然后才放入特制的馕坑里用文火烘烤,直至颜色金黄,皮脆肉嫩。烤全羊放上餐桌之前要给它装饰打扮,羊头戴上红花,脖子系上红巾,羊嘴含着一撮香菜,这样才能上桌跟贵宾们见面,供他们他享。在宾馆、酒楼,一般都把烤全羊切片盛盘,端上筵席、餐桌的中内央,那油亮的光泽,喷鼻的烤香,脆嫩的肉质,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二篇:达坂城姑娘把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新疆,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听到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诙谐、俏皮的维吾尔族民歌,就会想到新疆,想到达坂城。你听:“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哎,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儿来。”好一个浪漫、迷人的达坂城!那么你知道达坂城在哪里吗?
原来达坂城就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DD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 、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刮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DD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山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学坏。”
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回民自称“回回”。传说很早以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同本地人结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他们包括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会而成。北宋时已期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回回人”已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像达坂城这样的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意长留久安的地方。
达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最受吸引的就是那懑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粉汤、糖酥馍、麻花发及手抓肉、黄焖羊肉、羊肉抓饭。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达坂城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
第三篇:吃的烤馕象锅盖
在新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而不可半日无馕。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是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由于馕是烤熟的,含水分很少,在气候干燥的新疆,存放十天半月都不坏;如果是油馕(揉面时和入食油),还能存放一月左右,泡水变软,仍极好吃,所以维吾尔老乡出远门,会在腰上的布兜里装进几块馕;坐火车去内地,也常常带着一提包的油馕,一路当食,省钱又方便。
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馕:有小油馕、大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用小麦面做成的馕有50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集市)还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别有风味。
维吾尔人吃馕有个很重要的规矩:无论吃什么样的馕,都必须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绝不可用刀切开来吃。为什么?有人说,这是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表现,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示一家人一伙人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维吾尔人还把馕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比如,男方向女方提亲,作为见面的礼物,就有衣料、盐、方块糖,还必须有五个馕。在结婚仪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双手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盐水,盐水里泡着两块小馕。姑娘就站在新郎新娘中间,让他俩抢着吃下这两块象征着爱融洽、甘苦共尝的盐水馕。此时,新郎新娘争先下手去捞碗里的馕,谁先捞到馕,就表示谁最忠于爱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抢馕,就成为婚礼中的第一个高潮。
第四篇:鞭子底下谈恋爱
你听说过“姑娘追”吗?你亲眼看过“姑娘追”吗?原来,“姑娘追”的新疆哈萨克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它有时就是纯情男女相爱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泰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的眼福。
哈萨克族,在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中,人数居第三位。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麓风光绮丽的山林、草原中,也就是现在以伊宁为首府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沿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哈萨克”一语,译成汉文就是“避难者”。据说,哈萨克族的先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被迫西迁,后来又受乌孜别克汗的逼迫而东走,屡屡逃难,故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哈萨克”一词,译意是“白天鹅”。在哈萨克口头文学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卡勒恰恰德尔的年轻勇士,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昏倒在戈壁上快要渴死了,这进,一只白色的雌天鹅翩翩飞来,用口涎给勇士解渴、疗伤,帮助他死里逃生。勇士醒来后,白天鹅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和勇士结为夫妻,生下一子,就起名叫哈密瓜哈萨克(白天鹅)。儿子后来也娶妻生了三个孩子,叫大玉兹、小玉兹。他们的后代就组成了哈萨克族的三个大部落。根据我国历史典籍的记载,哈萨克族的先民之一就是西汉时期的乌孙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了抗击敌国月氏人的骚扰,派张骞到西域联络乌孙共同钳制月氏。汉武帝还采用联姻的方式,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柔弱的细君公主不适应当地生活,不久因病去世,汉武帝又将解忧公主嫁予乌孙王。女中豪杰的解忧为乌孙王生儿育女,辅助朝政。她从汉朝带来的女才子冯撩,文武双全,为乌孙国的强盛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与乌孙的这一段和亲佳话,反映了汉族与哈萨克族曾经在历史上有过的打戚亲关系。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马上功夫十分了得,歌舞弹唱也是代代相传。每年夏秋季节,牧场上草青林绿,牛羊肥壮,哈萨克牧民常常聚集到一处平整的草地上,举行传统的竞技优育比赛,主要是赛马、刁羊、摔跤、姑娘追。
赛马参加者多是十来岁的少年骑手,马匹一定是他们最心爱的奔跑如飞的伊犁骏马,在规定的时间、路段中,看谁跑得快,其激烈场面,不亚于香港的跑马地。优胜的骑手被部落当成“巴图尔”(勇士),优胜的骏马也受到部落的奖赏,为它披红挂彩,雀跃欢呼。
刁羊,是一种比骑术、比耐力的游戏。各部落推选出自己的优秀骑手,参加比赛的多达十来人,个个是骑术精明,身手不凡的大汉。赛场主持人将一只山羊宰杀,割掉羊头,把羊身放入盐水中浸泡,使皮毛增加韧性,然后把它放在赛场中间的草地上,在赛场另一处还要放置一个离地略高的篮子。开赛的号令一下,只见所有参赛的骑手都朝着山羊一拥而上,谁先拾起羊,便夹紧在胳膊下,飞快地朝篮子奔去,其他的骑手哪肯罢休,都纷纷围上来抢羊,你争我夺,互相冲挤,马嘶蹄乱,扭成一团,最后就看谁能牢牢擢住山羊,冲出重围,迅速把山羊投入篮中而取胜。比赛结束,优胜者就把羊肉煮熟,分给本部落的乡亲们共享。他们叫这种羊肉为“幸福肉”,预示着本部落今年人畜兴旺。
哈萨克族的民族式摔跤,和蒙古族的颇为相似,都有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不许拳脚乱来。现在,他们也引进国际式摔跤的新项目。
在每次传统的竞技比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姑娘追”,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轴戏。“姑娘追”据说是由上古“追姑娘”的风习演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参加者一般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姑娘倾吐心曲,甚至调情逃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到了终点,双双勒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了个沙场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还手的。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意。如果对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一番,那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时赛场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打,打!这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玩起了“姑娘追”,回味年轻时候的风韵。这一来,赛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们大笑到捂住肚子“唉呀”的叫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民俗
本文分享地址:《有关新疆民俗风情的范文作文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cNEnwD0jyT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及图片素材源于用户投稿,如不慎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