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详情页

塞上江南,贺兰黄河古渡口

投稿:黄元基 时间:1年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塞上江南,贺兰黄河古渡口》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塞上江南,贺兰黄河古渡口》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塞上江南,贺兰黄河古渡口作文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贺兰县别名宁夏县。从平罗县姚伏镇的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奔贺兰县去找寻那个传说中的宏佛塔。传说,南海有位善神,将一座镇妖塔化作人形,从千里之外派遣到贺兰山北端的武当山上,降服妖怪,给百姓解除灾祸。这天,他走到平罗的姚伏堡,遇到一户农家五更天赶着牛去地里干活,便停下问路。农家心里疑惑,天这么早,怎么会有行人走到这田里来?又见他黑不溜秋的高大身躯,像半截子塔似的,心里好生害怕,吓得他不由自主地扬起了手中的鞭子,只听啪的一声巨响,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红光,黑不溜秋的大汉被鞭子抽成了两截塔,一截飞向了贺兰的潘昶,一截留在了平罗的姚伏。从此,贺兰的潘昶与平罗的姚伏,各出现了一座佛塔。
  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的宏佛塔,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历经岁月的侵蚀,塔体已老态龙钟、变得残破不堪。但,这座砖砌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古朴的风格,异域的外貌,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风姿。
  这座建在由黄土夯筑地基上的西夏佛塔,看上去,大约有30米高,塔顶的塔刹,由“亚”字型刹座托承三十三天(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在道教观念中按高低层次,宇宙分为“三十六天”),别具一格。
  走近宏佛塔,见券门门楣上端两侧有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有两组斗拱。这雕有龙、凤图案的塔应该与皇家有点关系吧。听说,宏佛塔的维修方案已经上报国家了,大概今年年底(1990年)就能整修了。我想,下次再来时,焕然一新的宏佛塔会是怎样的熠熠生辉。
  搭上乡人去渡口的马车,递上一根“大前门”,“嗷,高级唻!”赶马车的老汉高兴的点燃香烟,从车辕旁拿出一个黑黢黢的布包,掏出了两个“油圈圈”。“给,吃嘛。”赶了几十年马车的车夫脸上洋溢着幸福,一路上尽跨黄河古渡口的繁华、兴盛,“甭看现在有了大汽车,这些个土路子还兑(得)用额(我)的马车车”。
  “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古人笔下的古渡景象,大多与“拉拉渡”有关。其实,黄河上的不少古渡自古已经就是交通要道,很少存在清冷的景象。
  走遍大江南北,见识了不少古渡口,“万里黄河万里沙”。不同的渡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
  奔腾咆哮的黄河,一出龙门,便被秦岭山脉阻拦,于是掉头向东,浩浩荡荡,蜿蜒宽达10多公里的河道上,穿中原,过齐鲁,驰骋千里,汇入渤海。但长达万里的黄河,除尽人皆知的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外,究竟还有多少个古渡口,至今,我也没弄清。
  渡口,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它给人们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形容的。
  当年听说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千万里的奔驰后,看到的是:那里的河水极浅,藏胞们赶着牛群、羊群非常轻松地就踏过黄河。
  1988年9月,在扎陵湖附近的巴彦朗玛山上修建了一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上有十世班禅与胡耀邦分别用藏汉两种文字题写的“黄河源头”字样。因为有了黄河源标志的“牛头碑”,故而,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也被称为“黄河第一县”——玛多,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大渡口就在玛多县城上。只不过早先的渡口,在1966年就建成了黄河大桥。当地人称这里才是“黄河第一渡”。
  一般而言,黄河的古渡口都比较平静,尽管黄河水面很宽,但很少有波涛汹涌的激流。惟有如此,才能方便人们渡河。虽然许多渡口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公路和桥梁取代,但这并不影响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流传。黄河上渡口的名字也充满了浪漫色彩,有以地形命名的;有以石头命名的;有以民间传说命名的;有以建筑材质命名的。
  贺兰县的黄河古渡,如今,也被一座黄河大桥取代,融入了奔腾的黄河、古渡的雄风、苍茫的沙丘、美丽的田园。登高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河,隔河西眺,则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只有“黄河古渡”的石刻仿佛还再述说着过往的历史。
  后来,我又沿着水势到贵德,去循化,一路走下去,就是我待了七年的黄河入海口……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马乱,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庙里的老僧依稀听到有人在半空中说话。“此地不可留”。老和尚出庙观看,只见拜寺庙东西两侧各约50来步远的地方不知何时飞来了两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尚心想,天长日久难耐孤寂,只有钟声为伴,若有这两座塔相陪那该有多好!决不能让它们再飞走。于是,老僧心生一计,放一把火,烧伤了东边的那座塔,西边的塔也就留了下来。因而得名“飞来的”拜寺双塔。
  从银川搭车顺沿山公路西北而行,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远远的看见在一片相对平缓的山坡上面,矗立着两座高塔,那就是著名的拜寺口双塔。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大山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
  静谧的贺兰山,凝固了党项羌曾经的辉煌。继唐太宗之后,唐僖宗也为党项羌赐下了“李”姓。孕育过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也孕育了党项羌的文明与希望,他们恰到好处的吸收了中原文化,并逐渐地放弃了“拓跋”的姓氏,“李”姓,成了他们一种高贵的代言。(1038年-1227年),党项羌在中原西北部建立王朝,自称邦泥定国(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宋人称其为西夏。
  西夏,享国189年,历经十帝,留下了六千多个神秘的西夏文字。直到蒙古大军的铁骑弯刀疯狂屠城,血洗西夏帝国。
  山坡上没有风,只有满眼的冷清,两座残旧的古塔,在久远的岁月中默默的注视,越过千年历史的沧桑,仿佛看到了最初的硝烟和最后的战争,看到了一个割据王朝的消亡。
  西夏王朝的神山——贺兰山下,曾经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号称“百寺”,故,拜寺口原名为“百寺口”。如今,只留有这拜寺口双塔,像两个身着铠甲的西夏老将军,挺拔着不屈的身姿。它们矗立在拜寺口左侧的一架紫色山峰前的一个方形平台上。两塔东西相对而立,形影不离。
  双塔造型精美,均为八角密檐式,东塔高39米,西塔高41米,塔身华丽,每层均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塔顶上仰的莲花瓣刹座,承托着13层相轮作为塔刹。每层塔檐下中间各砌进一个浅佛龛,龛内有砖雕佛像一尊。在佛龛的两侧均饰有直径30厘米的圆形砖雕兽头,口含串珠,形象奇特,实属鲜见。双塔建筑综合了中原佛塔传统特点,又把绘画和雕刻艺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两座雄伟壮观、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给气势雄伟、古木参天的拜寺口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谁借风铃响,遥寄相思情”。微风吹来,万山空寂,唯有塔铃声声,悠远而绵长。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分享地址:《塞上江南,贺兰黄河古渡口作文》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gMQnwD5D1z1.html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 没有匹配到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