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详情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投稿:碧天如水月如眉 时间:1周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推荐30篇)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

匆匆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合上书页,我不知是该羡慕安德烈的生活,还是应该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别玩电脑游戏了,快睡觉!快点去,明天还要上课!一阵刺耳的声音又从妈妈的嘴里不耐烦地跑出来了。我心里暗想:好烦,游戏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妈妈又来烦我了。看这就是我成长中的第一个烦恼:电脑游戏和妈妈之间的战争,而且战争有愈演愈激烈的趋势。另外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拢

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空间。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3

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4

终于读完了“人生三书”之一——《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本两代人共读的36封家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

作者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分隔在异国他乡,两人的关系似乎没有曾经那么亲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龄、阅历导致的不同视野,等等。

对一位母亲而言,不论你的年龄有多大,都始终是她的孩子。龙应台,也是这样一位母亲,只是我认为她的爱有些过盛,自始自终都将安德烈当作一个幼童来对待。而安德烈,虽然有爱,但却成为了一个彼此不认识不了解的人。

在最开始,这份母爱名曰“占有”,但后来,却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鸟儿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与其让孩子每天像一个提线娃娃似地听从指挥,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尝试,并且没有中途放弃的,又有几个呢?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相当重要。写信这种方式其实比面对面更好。因为在有些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忍不住端起长辈的架子。而写信,能更好地让父母换个角度与孩子沟通。由此观之,龙应台很成功。她处在一个朋友的视角,与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够接受那些大多数家长无法忍受的词汇、言语。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 ,希望我们能走在他们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但我们走远了,他们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护,我们全部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当然,我们也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父母。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父母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的我们,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母爱的回信,也许会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5

暑假中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发现她不仅是位受人尊敬的女士,而且还是位和普天下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饱含深情的妈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多封书信组成。他们在信里的交谈,那么真实、诚恳。他们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着交谈,特别是那些在我们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子俩的通信中,当然有争执,也有分歧,但他们始终愿意试着去理解彼此。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感觉龙应台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让我们感觉亲切,真实,也带给我更多的尊敬。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6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36封家书。通过写信的方式龙应台重新走进安安的生活,再次进入母亲的角色。生为同代人,不得不为安德烈的成长和生活方式感觉到耳目一新。突然知道原来这就是我们之间,我们国家孩子与外国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毕业后也有自己的目标梦想去追求。

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青年,上学时期不断地为了考试而学习,高考完了上大学就是一个颓废的开始,漫长的颓废又引发后来的迷茫。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毕业了不知该去干什么。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智障状态“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干什么?”可是回答不出个所以然,一直在迷失自己。而拖延症是我们普遍的病态,得过且过也也变得无所谓,失败也觉得理所当然。这正是目前的我!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痛苦的是你假装在努力改变,以为装装就可以成真。侥幸,早有一天要害死你。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给你的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却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好像真的是,因为得出的结论是你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你没有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

二十开头,尴尬的年龄,你突然痛苦的发现你的才华不够展现你的个人魅力,不够支撑你的野心。你终于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所以你只好再去读书,去锻炼,去让自己变得优秀。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还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优秀,为了结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借此《亲爱的安德烈》共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7

很早之前就看过的书,再看花了两个晚上,畅快淋漓。对我,这是一本值得看了再看的书。仍被安德烈和MM在信中谈论的各种政治、道德、东西方文化、艺术等问题震慑到,很佩服安德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张扬个性。而只比安德烈大4岁的我,18岁时,在想什么呢?应该就是学分、考试吧……8年后,我的孩子18岁时,他又会思考些什么呢?而我又能给他什么样的答案呢?没有办法像MM一样跟安德烈有这种深层次的沟通,或者我可以给他看看这本书。

我喜欢《两种道德》《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中关于道德和文化的讨论。尤其是后者,安德烈、MM、读者还有菲利普的信,不同的人所理解的香港文化,让人共鸣。其实,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何尝不都在叹息着文化信仰的缺失呢!虽叹息却无能为力,只能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消极道德吧。

MM是我难以企及的高山。当然,每每信中透露出作为母亲的关切,又让人觉得倍感亲切,哈!世间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安德烈的独立思kao也是我年轻时最缺乏的,从小到大的乖宝宝,基本空白的人文艺术熏陶,认真学习,努力考试,毕业后找到一份父母眼中的安稳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希望他比我们有更多的见识,更独立的人格。我们一起看书,一起看电影,一起游学,也努力充实着自己。有一天,我的孩子和我说:“妈妈,其实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太优秀,但也不会太差。”我想说,孩子,我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8

在大人与孩子之间,仿佛有一层无形的薄膜。大人们因为有他们的经验,总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让孩子少走弯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个不停;而孩子仿佛都是不太领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将来的思考,有着一股对新事物的追求,哪听得父母那老旧的“经验”之谈。于是,两代人就被这道膜越隔越远,人们就管它叫“代沟”……

当我在读过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共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后,才发现,所谓的“代沟”只是人们不知道怎样沟通而已。

书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国,他妈妈则住在香港,两地有着强烈文化差异,他们也坚持进行着书信来往。在他们写的`36封家信中,母亲毫不掩饰地给孩子谈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学,自己曾有过的困惑……而儿子也以极大的热情回应了对长辈的质疑,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这36封信,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了解了两代人。最后,成果是显著的,一个54岁的母亲与她21岁的儿子,也能有共同的话语了。

龙应台曾写道,以前,与他儿子通电话时,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

学校如何?

没问题。

……

仿佛与现在有些家庭的情况差不多,两代人之间也没声么话语,问问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这样下去怎样沟通?有沟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要是真正沟通起来,当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后,或许会发现,对方可能与自己的印象判若两人。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这样才不会有代沟啊!

龙应台在书后写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报以同样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那我们呢?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9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0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合集,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这本书非常的有益,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爱,她们的严厉等等,背后都藏着一颗爱我们的心。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世界时事,丰富了我的知识量,也让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让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这类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1

近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龙应台出生于1952年2月,是一位台湾作家,安德烈是她的儿子,出生于1985年12月。这本书被称为“人生三书”之一。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挺不情愿看的,但后来在妈妈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龙应台的“家书”,“家书”这种方式使我感到好奇,母子之间明明可以打电话,为什么要用“家书”这种书信呢?我猜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情吧。

其实内容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的对话---只因他们母子之间相互不理解:妈妈焦虑,孩子自以为有见解。于是他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沟通,后来孩子理解了他的妈妈,通过三年时间慢慢的'理解对方,安德烈说“家书”记下了他们三年的生活岁月。

平时我和爸爸有许多不理解,现在也没有解决,我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沟通,同时,我也推荐爸爸能读读这本书。我也要向安德烈一样,耐心和父母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2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是“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3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时,我总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感觉。《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亲和她已成年的儿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写的36封信。读了里面的信,总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亲说话,只是为了钱才写信,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写信心态。即使安德烈并不是真的想写一封信,但龙应台想深入儿子的内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关系得到缓和,想认真研究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话语,也让安德烈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最后,安德烈写信只为了和母亲交流。当然,他们对彼此的认识越来越深。

龙应台的一些地方,让我感觉很深刻,面对儿子的不耐烦和不想说,她没有使用逼的办法。尽管她自己写的几行字只换来了儿子的只言片语,但她还是用每句话引导着儿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说几句。她只是想认识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母爱。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即使他们日夜流汗,时刻操心,但对于孩子们,他们有过什么可抱怨吗?我们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们。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谁总能想到这些,并经常做到。

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我们会把它当成唠叨,充耳不闻。有时还会和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和朋友们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忘记抚养我们、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他们在一天天变老。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回报就是和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说说笑。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时使我的父母难过,使他们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体谅父母的,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看到母爱的呈现,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永远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4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时间,母亲与孩子书信交流,构成了这本书。

问我,t我,但是不要判我。 “问、t” ,是孩子喜欢、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长的往往是“判”。交流变成说教,孩子选择闭嘴。父母与孩子间,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时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与孩子的代沟不可避免,如何减少因代沟产生的冲突,需要学习,需要抱着理解、沟通的心态,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欢你的爱好和选择,但我尊重、理解你的爱好和选择。对父母,这样做很难,但有效。

父母,特别是母亲,应该早早明白,“孩子”是一个个人、一个“别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让抱着、奶着、护着孩子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孩子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不容易啊!

孩子最初面对这个世界,需要母亲。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母亲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着孩子离开。对母亲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充满不舍。但是母亲退出,孩子才能成长、独立。

雏鹰离开巢穴,方能学会振翅高飞。父母子女一场,终究是渐行渐远的旅途。正如泰戈尔所言:“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5

“从书房走到厨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随手关掉书房的灯,离开厨房时,一定关掉厨房的灯窗外若是有阳光,我会将洗好的湿衣服拿到阳台或院子里去晾,绝不用烘干机。若是有自然清风,我绝不用冷气。”

事实上,我一开始并不理解“消极”的意思。查了字典后明白“消极”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可我还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极”的?反之,“消极”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吗?开Rolls Royce就是“消极”的?捉了蝈蝈不放也是“消极”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点肯定是对的,那就是不要浪费资源。地球资源匮乏,确实很匮乏,浪费是十分可耻的行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无限的。我们平常所能做的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事情有――离开房间屋子关掉电子设备电源,将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

至于奢侈,也就是挥金如土,滥费钱财,就得因人而异了。平常出去购物,我总是挑便宜的,事实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应该多少钱,几元算贵,可我总觉得把钱花在无价值的,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上,毕竟是一种浪费。有些人,买回来的东西自己忘了用,最后要么是物品过期,要么不适合自己用了即使钱太多没处花,还是去捐些钱吧,给山区和家境贫困的人们,这毕竟也是节约的表现,善心之举。“募捐”和“奢侈”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你想选择哪一个?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6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发奋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发奋。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哪里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依靠书信体共同完成的两代人的对话:东方礼貌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成年母亲和80后儿子的思维分歧;还有便是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分开多年的孩子的内心关照。如果安德烈的母亲不是龙应台,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或许这些靠电缆计算机才得以实现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这么广大的影响;如果这对母子之间不是中间隔着三十年,并且隔着东西文化,或许这些交流就不会有如此深远的好处;如果这些多年来的书信没有集结成册对外销售,或许那会是中国文坛的一笔损失和中国社会的莫大遗憾。

这是一个五十岁的母亲和十八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是一个“自以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认为年少轻狂”的人的对话。

一、爱与不爱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爱,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爱,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正因有爱,因此正常的沟通能够不必了。”

老师对学生似乎也永远有一种这样的以爱作借口的不爱,比如说我们常听常说的“这是为你好”,因此而不沟通不解释的种种,并没有把学生当成能思考,有主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7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著名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书,共收录36封书信,龙应台与安德烈透过这些信件相互了解、彼此靠近。

此书的大意可概括为:在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因工作离开安德烈去了台湾,母子两个分离,等她回到儿子身边时,安德烈已经18岁了。他们不但是两代人,而且是两国人。龙应台女士发现,虽然儿子长大了,但母子之间却无形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隔断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对待同一问题,双方意见分歧;这堵墙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儿子不愿意向母亲倾诉,更不愿意听母亲倾诉。为了融化这块儿坚冰,母子两个用了三年时间,以书信的形式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和心灵,龙应台了解了18岁的儿子,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非常羡慕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儿女也能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倾听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书信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交流方式,运用书信交流没有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烦恼,甚至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他们改变或者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让我学习到了育儿知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想我会多一些方法,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聆听,少一些急躁。这真是一本好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做父母的朋友,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8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作者龙应台用她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父母的无奈和辛酸,还有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给她儿子安德烈的第一封信“十八岁那一年”。

因为这一封信让我看到了一个想深入孩子内心,想真正了解孩子,想打开那扇神秘的、无形的大门的母亲。而那时虽然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却也还是远远不够的,不是吗?从这封信中间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被母亲爱着的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都和安德烈有过相似的经历和感触,比如:父母的关心,可能被不懂事的我们嫌弃,被我们当做唠叨,不想去听。

当我看完这本书,我看到安德烈的变化,他从无奈的跟妈妈说几句,就觉得没什么话可以跟妈妈说,还觉得很厌烦,到最后主动的想跟他妈妈多说话,多交流。想想现实中的我,虽然懂得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是行动上却做不到对父母的关心。

通过这本书我也知道了自己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担心和烦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19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习惯。《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习和体验。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0

漫漫雪花,微风飘舞。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烟花滑落夜空,似夏萤,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为一秒的绚烂夺目,奢求的并不是永恒,仅有的只是那时温存的记忆……

四年,并不太长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从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时隔四年,当龙应台再次见到安德烈时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宁静和深沉让她感觉陌生。虽然彼此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同样,人生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离散重逢只是记录下时光的脚步,人生总有一个终点,无论最后的决别是浪漫,是完满或是凄美,这沿途的风景仍会在尽头凝聚在眸中,久久不愿散去……

若是有人问我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懂了时光,它就像是一个慈祥又严厉的老者,它会把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赠予,同时它也会将这美好变的短暂、耐人寻味。

时光永远不会老去,但它的消逝却悄悄带走我们的青春,岁月的流逝,独留依稀的回忆、心底珍藏……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抹去的是记忆里独特的美……朦胧中仿佛又想起:满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击石,只是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1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2

昨晚在女儿复习时,我应读书会的要求在写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想。其实我的女儿对她的妈妈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妈妈5、6岁的时候在做什亚洲色图区么,嗯,把镜头拉长,你会看到一个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头昂的高高的,目不转睛地在看五斗橱上的电视,此时电视里传来音质不是很好的歌声,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记忆都定格在夏日里一个小女孩守着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听歌,这算不算妈妈最早的音乐启蒙呢。

而我的女儿,在这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跳舞、唱歌、画画、小提琴了,你比妈妈幸运,更早接触艺术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岁现在的你更是可以经常出入图书馆、美术馆、音乐节、电影院。正如龙应台所说你们这一亚洲色图区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而十二、三岁的妈妈正穿过一条又一条亮晶晶的田间小路去给早起劳亚洲色图区作的外公送早饭。夏日的早晨,还有一层薄雾若有似无地飘散着,走在满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阳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满了浆,不时的有小青蛙,小蚱蜢从脚边跳过,还有小水蛇哦,也会被它吓一跳,在这样静谧而美好的夏日早亚洲色图区晨,我才是那个侵入者哦!

这个时候也是最爱美的年纪,邻居院子亚洲色图区里的栀子花树(真的是好大一棵),篱笆墙上的金银花,菜园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会去摘,戴在头上、衣服上,还带给老师、同学。而这些都是对小时妈妈美的熏陶,对吗?

蝉声拉长了一整个夏天!哈,妈妈的童年都是夏天里,这会不会跟我是夏天出生有关呢?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3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强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

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奇,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与鼓舞令我感动。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4

在阅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前,因为听了老师对这本书的介绍,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本书中的36封信都是在讲龙应台和安德烈对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亲淤儿子之间的普通对话交流,但是,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在看这本中间二十几封信的时候,感觉他们谈论的东西离我很远却又很近,有谈国家,有谈离我们最近的生活,将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分析,并谈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

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龙应台有着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儿子却又有着他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时候内心不认同、理解,却也不能说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两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觉得不应该浪费,小孩却认为应该以舒服、享受为主,而我觉得有时候节俭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不管是一杯牛奶还是一颗苹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其实在这种一瓶快过期另一瓶还是鲜奶的情况下是可以有很多解决方式的,我觉得有时候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变通,只要愿意,总有能做到两全的办法。

后面的这几封信,内容偏向于谈人生,聊未来这一方面的内容。谈的这些话题虽然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却又非常实际,特别是安德烈对龙应台发出的一系列反问,让我突然也想问问我的妈妈,想知道她将会怎么回答。有时候我也觉得,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好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想明天之后甚至是更远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迟早都要去想想的,这样来来回回的去想其实还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吗,将来的事等到将来再去想好了,并且未来的事现在也没办法预测,对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5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6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

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7

仅仅用了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不是一本小说,是一本书信集。龙应台,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偏僻渔村,留学于美国,也曾扎根在德国,如今辗转于香港台北上海,游走在于书香飘逸的校园,徘徊在文人与政客交界线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丰厚的生活阅历,有苦难生活留下来的纯朴印迹,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也有四海为家的无奈。

在众多人生角色中,也许母亲是她最愿意担当却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职。因为她的出色,因为她与儿子们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更因为工作使得母子曾经四年两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们的作家在这两个欧洲年轻人面前,兢兢业业报着小学生的学习心态,试着通过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断去学习怎样做一个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8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肯定是“不!”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29

让“它”拉近我们心灵的距离妈妈,最近我发现,你越来越不喜欢我了。总是叨叨絮絮地叫我做一些不必要做的“小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我做不好的时候,你还总是拎着我大骂一顿。还记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时,就因为东西卖得有些贵,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数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给我算了“一笔账”:什么书本费啦、衣食住行费啦、甚至水费、电费都算上了,我听着实在不耐烦,便“反驳”了两句,没想到这两句在我看来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话语,在你耳中却被灌上了一个新名词――顶嘴。众目睽睽之下,你举起手要煽我,我扭头躲开。于是,我发现你越来越讨厌我。相应的`,我也越发的不喜欢你。

其实,我们还是互相深爱着的,就像《亲爱的安德列》一书中说的那样:爱,并不代表喜欢。爱,有时也会是不喜欢吧!我们的关系是愈来愈僵……那时,我感到我们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之间,就像白昼和黑夜,永远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却因那所谓的“尊严”而不敢……幸亏在这个暑假,“它”来了。它的全名叫《亲爱的安德列》。

我万万没有想到,它被带回家时,从来不爱看书的你,会第一个打开这本书,而且打开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惊讶于那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会让以前“本书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读书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也翻开了此书。只轻轻打开了一页,我便再也禁不住这本书的诱惑了……因为,书中母子俩的关系和我们太像了,不是吗?随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脚步,我们慢慢地走,直到到达对方心灵深处,解开了死结,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间……

从此,我明白,白昼与黑夜之间还存在着黎明,黑与白总还有交汇的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纳呢?现在,我终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们一直相互深深地爱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 篇30

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分享地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文(推荐30篇)》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MkNYnwD5Txj1.html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