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鲁迅 > 详情页

描写作文--我眼中的鲁迅

投稿:矿山学子 时间:1年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描写作文--我眼中的鲁迅》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描写作文--我眼中的鲁迅》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描写作文--我眼中的鲁迅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篇一:《我眼中的鲁迅》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觉得仿佛在面对一座高不可攀的丰碑,不敢轻易落笔,惟恐玷污了先生的一身正气。也许,我只能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来写一些轻薄的文字了。

晚生了半个多世纪,无缘亲睹先生的风采,却也有幸名言,真的是透出一股凛然的威严感,只是让人觉得有些冷漠无情。其实先生岂是无情之人!"无情莫比真君子",先生对朋友、青年、劳苦大众是一片赤诚,就像佛祖与恶魔战斗时是一副决绝的无情面容,而转过身来面对众生时却是一副慈祥的金面。

先生爱骂人,就像人说的所谓"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几枝冷箭"。这一点在先生的杂文中最是显露无遗。举个例子吧,《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无常》。先生写道,"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教授先生即暗指污蔑女学生的陈西滢等人)。"这样的话被"教授先生"们看见了,定是气急败坏。而先生的同仁看到了,必定会开心不已。而我只能佩服先生,骂人能骂到亲者快,仇者痛,且不露一丝痕迹,也只有先生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生活在那样一个麻木不仁的时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是痛苦而鲜明的。眼见同胞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却一脸茫然,先生的心中定是饱受煎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了先生永远的心结。于是先生的文章便常常从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比如说《狂人日记》这篇被称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文字很是清澈,文风也很清新,然而文章看完了,心却沉重得仿佛在一点一点坠下去。五千年历史中的糟粕就在先生的无情剑下现出原形。

先生的悲哀还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却无力改变,只好用匕首般的文字去刺那些毒瘤。先生的深情便埋在了无情的文字间,让人深深地悸动。看过《孔乙己》、《阿q正传》的人少有不笑的,但那是怎样带泪的笑啊!戏谑着这一切,先生的心中该是怎样的辛酸啊!

人说"文如其人",而先生的文章极少清风明月,亦少多愁善感,因此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文人",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种。他们在铿锵昂扬的大时代中,把文章当利剑,挑破一切丑恶肮脏的东西,在时代的暴风雨中引吭高歌。他们并非不懂伤春悲秋,只是他们不会去逃避血腥的凄风苦雨。只可惜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文人实在是寥寥无几,而鲁迅便是这少有的几位文人中的佼佼者。

看鲁迅的文章,觉得文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但他并不是属于那个时代。他的战斗,和他无情的文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

喜欢鲁迅的文章,也因此觉得先生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夜深人静,我看见先生在夜色中朝我姗姗而来,脸上还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真的很近啊……

教师点评:

很欣赏文中的一句话:"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文人’,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种。"这是对鲁迅先生极好的评价。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人生识字忧患始"、"百无一用是书生"、"自为文人,便一无足观",这些评论虽然苛刻,倒也颇能切中文人软弱的缺点。然而先生不然,他一生在孤独和战斗中度过,他的文章弥漫着"不宽恕"的气息。以拿着笔的斗士名之,实在是贴切之极。

  篇二:独自远行的鲁迅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野草·影的告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开始"独自远行",在他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的存在。或许是因为《新生》--这个被鲁迅寄予了多少豪情壮志和年轻的期望的杂志--的流产,他的满腔热情和斗志付诸东流。他突然觉得自己被冷冻一般,他的声音显得那么的孤独无助,如旷野的呼喊,听不到任何回声。他已然感到"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然而真正把他推入一个无所依托、孤独无援的绝境的,是他理性的自我审视。他从原先单纯的外向性的民族和文化忧患,转向了对于"国民人格"及其文化生存状态的内在体验和沉思。然而他发现理性终究改变不了现实的生存状态,对于自己,却只有更深的孤独感和绝望。

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往前走,他感到累了,他真的累了。于是便有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沉默。然而他不知道之前的孤独和寂寞,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又让鲁迅看到所谓的希望。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切追求,沉入国民中或回到古代去;要么,就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进行他的哲学思考,去完成他的文化探索,去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他选择了后者。然而这种选择却又让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他站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庸众"的对立面上,这种与外界的隔膜造成他那个历史时期的"寂寞"。因而,他选择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这或许是他感到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结果。他把自己推出了生存的边缘,或许站在边缘上呐喊,这个声音更加洪亮有力。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声音:"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然而这种呐喊却被误认为是"虚无主义"而被彻底否定,这多少也让鲁迅感到"缺少知音"的遗憾和孤独。

在我看来,鲁迅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却承受了常人所不曾经历的来自心灵的孤寂。这对于一个深入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思想者而言,多少有些遗憾和可悲!

教师点评:

在此文中,我能够发现很多《<呐喊>自序》的痕迹,然而我唯爱它文末的一句话:"在我看来,鲁迅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却承受了常人所不曾经历的来自心灵的孤寂。"这是作者的认为,相异于现时喧嚣尘上的"鲁迅神话"。能够站在人的角度平视鲁迅,这本身就是思维平等的反映。与之相较,很多拥高头讲章,滔滔不绝于人前的所谓鲁迅专家可能还俯伏于地地观察着鲁迅。

  篇三:荒原中的野狼

走近鲁迅,平视鲁迅,并与他对话,凭我有限的知识、贫乏的思想和肤浅的人生阅历,该是多麽的艰难!

我用自己的心灵寻找并感应鲁迅。

百年的天空,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这慑人的凝重与悲凉,凝聚着巨大的力量,灵魂在重击中爆发出一声钝响。

阅读鲁迅,在一种沉重中喘息,是一种痛苦。

一个短小瘦削的人,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浓黑的眉毛,沉静或是颓唐的两眼在黑气里发光。他铁塔似地动也不动坐在荒原上沉思。他看见黑暗中人们的麻木与彷徨,还听见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他忽然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深夜在旷野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一匹荒原野狼,在我的视野。

孤独,哀伤,寂寞,苍凉,复仇,野性……

我只希望用笔记下一点心灵的感应和回响,捕捉住"荒原野狼"的精神影像。

鲁迅无法选择地在一个神秘的时辰降临人世。此时,他根本无法掌管一家的福祸,而周家的福祸却实实影响了他的一生。一场劫难,使得周家"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灾难给他那颗幼小而敏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不但品味到困顿家境生活的窘迫,而且倍尝家道衰落时世间的炎凉。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他像一头被逐出家园的不合群的小兽,带着心灵的伤痕独自走入荒原。

人可以选择道路,道路也在选择着人。

当鲁迅"不顾前后"地来到南京,站在江南水师学堂校门前,那低矮的校舍一点也激不起鲁迅心中的豪勇--"洋"学堂入学考试的题目是一篇地地道道的八股文!鲁迅挺胸走出校门。赫胥黎的《天演论》唤起了他生命的自觉意识,引导他进入高层次的思考。

鲁迅一到东京,就断发去辫,题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日本是西学东渐的中转站,也是中国有志之士探求救国救民、开发进步革命活动的自由港。

鲁迅血管里流着的是狼血。一匹曾经受过伤的野狼,绝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终身托付上去。鲁迅从通过改变国民性来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自觉地担负起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从事文化工作了。起点极高,但起步极难。然而要改变黑暗的人心,谈何容易。在"师道尊严"的中国,鲁迅这位传道授业者举起科学的教鞭点燃文明的火种时,得到的却是血的教训!

一个渴望做精神斗士的人首先必须面对现实,在物质的泥水里滚打搏击,生活的夹击使得他身不由己。一种无声的爆炸震响在鲁迅的胸膛,爱和信任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浓烟,那是无言的痛苦和悲哀啊!

"铁屋子"是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来的中国荒原意象。在这一间人鬼混杂、是非颠倒、黑暗畸形的铁屋子里,鲁迅头脑清醒、思想锐利、奋力反抗、激浊扬清,是这里的异类和"疯子",也是这里唯一的觉醒者!

觉醒者是孤独的。不难想象,一个在荒原上行走的人,心绪的阴郁,思想的彷徨,生活的痛苦,是何等沉闷地压迫他的身上。即使是血性的狼,独自行走于荒原,也只有用凄厉的嚎叫来抚慰受创的伤口。……

鲁迅的一生深味着这非人间的浓黑悲惊。在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中,他发现了自己存在的绝望处境,意识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这绝望的抗战。当他在苦闷中一点一点地自愿地沉落下去时,精神血液里一定又喷薄出强者的声音。强者的生命,在对苦难的战胜和超越中,表现出欢欣与伟力。

1936年10月,鲁迅凭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感觉到自己此时正不时地为死的阴影所追迫,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死,然而他坦然。就像他在《野草·影的告别》中所写的:"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不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中沉没。"

我无法揭示鲁迅灵魂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只当是一种感触吧!

荒原是鲁迅的背景,是现实社会的写真;荒原是鲁迅对生命的多种感受的集合,对现实文化的难以名状的绝望;荒野是鲁迅对黑暗丑恶极为强烈和有力的批判。野狼作为精神形象,它凝注着饱满、旺盛的自由意志,指向一种无限的自由体验和渴望,它对于一切阻碍自由的存在物给予最猛烈的抗击。

教师点评:

什么是成就一个伟人的因素,这是始终困扰我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此的解答是:孤独。荒原的独行养成了"饱满、旺盛的自由意志",也促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于环境的对抗--"对黑暗丑恶极为强烈和有力的批判"。鲁迅一生走不出荒原,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应该独自站在最艰难的时代,暖屋里的苟安只会磨损思绪的锐利。然而,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是鲁迅选择了孤独还是时代给了鲁迅孤独。我期待更好的答案。

  篇四:火与冰

提及鲁迅,眼前就会闪过黑色的眉毛,黑色的胡子,黑色的长袍和他黑色的幽默。他仿佛是面镜子,反射出人间所有的肮脏污秽。鲁迅这样一个生来就如天神般明净高大又隔着永恒的历史而无法触摸到的人,难免会让我产生不知是他变成了民族魂,还是民族魂变成了他的晕眩。到底谁是谁?

人常说思想家生命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思想家生活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骇人的景象呵!哗啦啦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天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鲁迅最精炼最概括的自传和剖析。一块铁,经过几千度高温高压的煅烧,具备了灼人的热力和爆发的力量,再要让"通红"的本体经过冷水的浇淋,才能转变成"纯青,透明"的冰一般的利剑。也就是说鲁迅是在火与冰这两个不断交替的极端的锤炼下,成长起来的。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产生一个火一样的人并不难,但要产生一个能够容纳两种最不能相容的感情并且控制得恰到好处的人,则是算稀有的了。火山总是覆盖在厚厚的积雪下,看似表面平静,内部却正在激烈地翻滚、奔突。"熔岩一旦喷发,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等到压力一旦减小至平衡的状态,就又会恢复常日的平静。熔岩的力量如此巨大,但鲁迅每一次的"喷发"却都是抑郁已久--短则数星期,长则几年,总是到了无以克制、不得不发的关口--等到超负荷的临界线时,就要么"出离愤怒",要么"时时袭击"、"没有停止",难道摧毁腐朽不让他觉得鼓舞吗?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快意于我的痛苦"。有时仿佛觉得已经是"痛定之后"了,却又因为"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不想让其"快意",直至无处可逃,才喷出火山的岩浆和全身的冷气,冷与热交错对流,必然掀起心灵巨大的海啸,使整个中国都为之颤动。

叔本华说,一个人要有他本身的思想,才有真理和生命。鲁迅独到尖锐的思想就是迷茫中的中国的真理和生命,如果没有了他,20世纪的中国思想必然会黯淡无光,民族的魂魄也许仍然在飘荡。

教师点评:

我时常幻想先生的形貌,那应该是一个有着青铜质地的中年人,冷的眉,冷的眼,冷的唇,瘦骨嶙峋的身躯;然而可以看到,热血在青灰色的皮肤下奔行,空气里回荡着汩汩流淌的声音。李贺写马:上前敲马骨,犹自带铜声。千年后,我们翻开先生的著作,热血便伴随着铜质的声音流泻出来。欲将百尺钢,化为绕指柔。火与冰神奇的结合,这才会使这个人的欢乐成为整个民族的大欢乐,痛苦成为整个民族的大痛苦。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鲁迅

本文分享地址:《描写作文--我眼中的鲁迅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IMYnwD2zxj1.html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