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灯谜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平望灯谜》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平望灯谜》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平望灯谜作文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灯谜源于先秦,至宋代发展为完善的文义谜,因其悬于灯上供人猜射而称为灯谜。千百年来,灯谜艺术在大众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平望灯谜,欢迎阅读。
灯谜在吴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江南古镇平望所在的吴江历代文人云集,其中许多人喜善猜制灯谜,自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在著名的楷书字典《玉篇》中收有“谜”字并作注释后历代灯谜高手不断,明代有进士、文学家、午梦堂主人叶绍袁,清代有诸生、诗人、书画家郭,清末民初有文学家、教育家薛凤昌著有《邃汉斋谜话》,与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并称为“谜话双璧”。从《邃汉斋谜话》上可得知吴江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以来谜人辈出,清代有郭、周良夫等,清末民初有薛淦夫、金松岑、王啸桐、顾大椿、沈中路、王镜航、顾友兰、王清臣、于瓯生、陈星言、范烟桥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薛凤昌在吴江创设吴江谜社,社员有10多人,这是苏州灯谜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二个民间灯谜组织。平望作为吴江的中心,其灯谜活动历代颇盛,在清末民初已相当普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期甚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在全镇盛行不衰,出现了许多制谜、猜谜能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平望镇文化站每逢过年过节,都举行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活动。八十年代初期,平望灯谜爱好者队伍日趋壮大,文化站组织成立了业余文艺团队——“莺湖谜会”。谜会相继编印了《鲈风》、《采珠集》等谜刊,好多会员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谜作、谜文,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中期这一创作高峰期间,会员每年能创作几千条谜语,公开发表的就有近千条,并多次在全国各种谜赛上获奖。 2002年,莺湖谜会获“吴江市特色文艺团队”称号,次年,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灯谜作为平望传统文化特色活动之一,五六十年来必在每年春节、元宵、“五一”、中秋、国庆等节日期间举行,每次活动都能吸引数百上千人前来参加。2013年,平望灯谜走向了全国。是年11月,平望镇人民政府与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首届“平望杯”中华灯谜邀请赛,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湖南、陕西、重庆、辽宁、安徽和美国的60余位谜人参加。
平望灯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每次举办的灯谜展猜中,总有不少谜题是由当地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而创作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沿续至今。因此,当地人们对土生土长的平望灯谜怀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十分乐于参与其中。这与大多数地方举办灯谜活动时通常采用在谜书上抄录一些谜题相比,迥然不同,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彰显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平望灯谜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第一代传承人为李惠元(1933—1979),民国22年(1933年),他生于平望镇一王姓米商家庭,因家里兄弟姐妹较多,从小送给了平望镇西北约7公里处溪港小镇的一户殷富人家。养父早亡,由祖父母一手带大。后家道中落,高小毕业后由生身父亲介绍至平望立丰米行(后改为协和米行)当学徒。1956年对私改造后,转入平望米厂工作。
别看李惠元是个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文艺细胞却是挺丰富的。不光唱得一口好弹词,还有一肚子的灯谜。每当夏日的夜晚,在南风阵阵的莺湖畔,他唱完一曲缠绵委婉的徐(云志)派弹词后,便向坐在他身旁的周围小孩们出起谜来。这些小孩中有平望灯谜第二代传承人陈志强及其弟陈志明等人。陈志强至今记得李惠元给他们出的一个谜是:“和尚不像和尚,员外不像员外”,猜一个字。“既不像和尚,也不像员外,这该是哪一个字呢?”大家一时猜不出来,嘀咕着。李惠元不像一些人那样,猜不出来就予以提醒。他要大家回去好好地动脑筋。陈志强到了家,在纸上划来划去,划了一阵子,从“尚”和“员”这两个字上划出了一个“赏”字,心里甚是喜悦,快步向李惠元报谜底去。
李惠元听了,挺高兴的,从躺椅上坐了起来,又出了两个谜。这两个谜,很有意思。第一个为“大海怒潮”猜无线电零件名一,第二个为“排队上厕所”猜外国首都名一,他告诉小孩们,谜底全部要用白字来理解(后来,听李惠元说这种谜叫“梨花格”谜)。经过一番思索,谜底“扬声器”(洋生气)和“伦敦”(轮蹲)被陈志强率先猜了出来。猜这样的谜,使陈志强这些小孩们觉得灯谜可真是趣味盎然,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1964年,也就是陈志强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李惠元给了陈志强一本灯谜书,书上的灯谜虽然现在看来很简单,诸如“船出长江口”猜城市名“上海”,“航空信”猜苏北地名“高邮”,“拆信”猜河南地名“开封”等等,但对于陈志强日后深爱灯谜并在谜坛上取得一定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好景不长,李惠元唱弹词、给小孩们猜谜的时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嘎然而止了。李惠元也由于收养他的人家成份是地主,遭到了批斗,于是他身上以前那种乐观浪漫的情调没有了,变得沉默寡言的。粉碎“四人帮”普天同庆,他也高兴了一阵子,可总觉得他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1979年5月的一天,他黯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底为了何因,至今也没有人完全知晓。李惠元走了,但他往日给陈志强、陈志明等人种下的灯谜种子已经发芽。就在李惠元去世的那一年,平望镇文化站在站长汝迪昌的组织下,举行了中断10多年的全镇性灯谜展猜活动。陈志强、陈志明这些以前受教于李惠元的孩子们已成了20多岁的青年,一个个活跃在展猜场上,猜中了一条条灯谜,取得了一份份奖品。再隔4年,也就是1983年,平望镇文化站再次举办每年一度的全镇性灯谜展猜活动时,所用的300条灯谜全部是李惠元昔日的弟子陈志强所创作的了。李惠元在九泉之下,如知悉这些也该含笑的了。
第二代传承人为陈志强(1951~),他在孩提时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由于经常随祖父母出入戏场、书场和喜看古代名著的缘故,诸如“金乌常飞玉兔跑”之类的词句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跑进了所写的作文里。与此同时,他深受对门米厂工人李惠元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灯谜,在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就掌握了一些猜谜的方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灯谜等文艺活动均中断。1979年,平望镇文化站恢复了中断十几年的春节全镇性灯谜展猜活动,随后得到了一本沈阳、长春、南京、上海、苏州、温州、南通、漳州、厦门等九城市工人文化宫灯谜展猜谜题集,如痴如醉地看起来。接着,每天看《新民晚报》刊出的“今宵灯谜”,并开始投稿。一天,《新民晚报》刊出了陈志强所作的“象棋激战”,猜中外影片名各一“《红与黑》、《拼搏》”。1983年春节,平望镇文化站举行每年一度的春节全镇性灯谜展猜活动,所用的300条谜题全部出自陈志强之手。以后,每年镇文化站举行灯谜展猜都由陈志强提供谜题。
1986年,陈志强去苏州拜名闻全国谜坛的汪寿林先生为师,并与苏州另一个灯谜大家、著名书法家费之雄先生交往。1988年5月,陈志强随汪寿林、费之雄、邱景衡等苏州谜人去浙江上虞参加“华夏曹娥谜会”,获得“华夏最佳谜手第一名”的称号。此次谜会有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的300余名谜手参加,影响较大。从上虞回来后,镇上文化站、县文化馆闻悉后与陈志强联系,商量开展全镇、全县的灯谜活动。1989年,由县文化馆主办、陈志强主编的《鲈乡谜苑》创刊号面世了,在全县、全国传播。同年,陈志强只身去上海参加“红楼谜会”,与南通、上海各一位谜人组成联队参赛,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同时获个人论文优秀创作奖。
“墙外开花,墙内也开花”,1989年6月5日由吴江县环保局主办、陈志强具体策划的全县环保知识灯谜大会猜在县工人文化宫举行,场面热烈。同年10月,由县文化馆主办、陈志强具体策划的“吴江县首届灯谜擂台赛”举行,来自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镇的六支灯谜队伍进行角逐,汪寿林、费之雄等灯谜名家前来作评委,场面很是精彩,气氛十分活跃,江西《知识窗》、《苏州日报》等作了专题报道。
从1989年起,陈志强应邀去县老干部局向几十位老干部谜人作灯谜讲座。他与陈士良、张鹤鸣、平静人、初基修和刘公直、唐志祥、顾安若等多位老干部谜人成了忘年莫逆之交。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县老干部局每月出《青松谜苑》,一共坚持出了140多期;每年出《鲈乡晚风》,一共出了12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0年,陈志强与苏州谜人去镇江参加江苏省首届职工谜会暨“文心谜会”,与师弟吴建伟和苏州另一谜人朱元达组成苏州一队,最后获得了笔猜第二名和电控抢猜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获个人佳谜奖。在这一年里,陈志强作为联络人,在平望举行了一个江浙谜人聚会。来自南京、嘉兴、嘉善、湖州、吴江等地的谜人10余人会聚莺湖畔互叙友情,切磋谜艺,堪为谜界一件幸事。1991年,苏州汽车客运公司吴江分司为陈志强举办个人专题谜会。
1992年,陈志强只身去南通参加“南通灯谜艺术节”,获得综合成绩第五名的好成绩,同获论文一等奖。同年9月,陈志强的谜话集《莺湖谜话》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散文的笔调来写灯谜,给谜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到全国谜友的欢迎,出版社几千册书没多少时间就告罄。
1992年9月,作为吴江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项目之一的“吴江市第二届灯谜擂台赛”举行。与首届一样,陈志强作为具体策划人忙前忙后,使这次擂台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陈志强先后在《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宁夏日报》、《扬子晚报》、《智力》、《知识窗》、《中华谜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谜作数千则、谜文数百篇,所制、撰大量灯谜和谜文登载在《佳谜鉴赏辞典》、《古今优秀灯谜鉴赏辞典》、《现代灯谜精品集》、《谜话》、《新时期灯谜佳作集》等正式出版物中。事迹被载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等有影响的辞书中。
1993年4月,陈志强从平望调到吴江市商业局工作。于是,平望镇的灯谜传承工作就由龚海波担任了。早在几年前,龚海波就拜了陈志强为师。两人亦为师徒,亦为朋友,常在一起切磋谜艺。
也就从此时起,陈志强把更多精力投入于散文、对联、格律诗等的创作。至今出版了《水乡名镇》、《江南六镇古桥》、《水乡古镇名园名宅》、《吴越古镇名胜对联赏析》等20余种书籍。其中多种书籍获江苏省、苏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苏州市文化遗产抢救整理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吴江文学艺术奖、“双优”作品奖。陈志强现为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分会、楹联分会、谜学分会副会长和吴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1993年以来,陈志强也与灯谜和谜坛保持着近距离接触。1994年,去保定参加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期间,与海内外谜人一起切磋谜艺,畅谈中华谜坛盛事,尤其是与台湾谜人李次高先生等彻夜长谈。此后,先后接待了一些到吴江的海内外谜人。先后有香港张伯人,广东郑百川、张哲源,河南刘二安,宁夏苏德友,新加坡叶少玲等海内外知名谜人前来吴江,陈志强都予以热情接待,并进行亲切交谈。2013年6月,陈志强赶赴常熟参加董浜谜会,与赵首成、郑育斌、武骝、朱墨兮、朱建铭、章镳等谜界老友新朋见面畅谈。在吴江市(区)内,陈志强连续多年帮助吴江宾馆举办每年一度的新春灯谜展猜;帮助吴江文广新局为每年市(区)新春团拜会准备谜题;帮助吴江安监局举办安全知识灯谜竞猜;为吴江文广新局举办纪念文化遗产日灯谜竞猜准备谜题;为吴江文联、吴江旅游局等举行联欢会、恳谈会等提供谜题。
第三代传承人为龚海波(1971~),吴江平望人,他小时候长期寄住在上海的外婆家,在上海读中学的时候,每周都有一群灯谜“发烧友”在上海文化宫和浦东文化馆里一起交流猜灯谜和灯谜制作技巧。听着大家的交流,他无意中被灯谜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住了。从此以后,龚海波一有空就往上海文化宫和浦东文化馆里跑。渐渐地他猜灯谜崭露出头角———在猜灯谜活动中,他屡屡猜出谜底,并获得一些小礼品。小礼品虽然不值钱,但当时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1989年,龚海波回到了平望工作。那时逢年过节平望都会举行谜展。因为共同的爱好,在一次谜展上他认识了本镇的全国知名谜家陈志强,并拜其为师,从此以后他隔三差五地向陈老师请教。有一次,陈老师躺在病床上了,龚海波还厚着脸皮去打扰陈老师,结果陈老师还是饶有兴趣地与他探讨。经过向陈老师的学习请教,龚海波创作出了第一条灯谜———“差一点猜中”谜底是“虫”字。意思是“虫”字差“一”和“点”便是“中”字。有了这条灯谜创作的开始,龚海波一发不可收拾,频频创作灯谜刊登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今晚报》、《齐鲁晚报》、《宁夏日报》、《智力》、《知识窗》等报刊上,截至目前已经发表灯谜5000多条。
龚海波认为,一条好的灯谜要同时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命题的灯谜创作就要动脑筋,需要综合诗词、象形等多种元素创作。而没有命题的灯谜有时来自于灵感。龚海波自从喜欢上灯谜后,走路、吃饭、上厕所都会想着灯谜创作,有时灵感来了,他就会先写下,然后有时间再慢慢修饰。平时他看到一样有名字的东西,就会有一种想法。比如吴中区的西山,他制作的灯谜是“晋迁前后”,晋是山西的简称,把“山”和“西”前后迁移便是“西山”了。
龚海波通过刻苦努力,在灯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现为苏州市灯谜研究会理事、吴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平望镇灯谜学会会长、“平望灯谜”非遗传承人。他曾获首届江苏省职工谜会“金东谜会”个人第一名、“椰岛杯”全国灯谜大赛最佳射手、“百谜颂中华”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百佳、浦东“花木杯”长三角地区灯谜邀请赛金奖、“江苏省常熟市董浜徐市灯谜大世界”亚军(团体)等奖和称号,他还为《鲈风》、《谜人投稿必备》主编、《扬子晚报》“智慧乐园”网络特约版主。《姑苏晚报等媒体曾对其作专题报道。
天道酬勤,平望灯谜于2008年被列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灯谜
本文分享地址:《平望灯谜作文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IMcnwD3T1D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及图片素材源于用户投稿,如不慎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