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高考 > 详情页

2015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范文

投稿:倚栏静听风雨 年级:高考 时间:1年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2015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范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2015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范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2015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范文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试题回放】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做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斥和嘲讽。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题与近两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基本相同,都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题,考生须在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以后,按四个要求写作。

材料首段解释了微信和微博的区别,目的是为引出下面四种人对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文字陈述了“微信”和“微博”这两种交流方式的特点以及因此引起人们不同的看法;第二、三、四、五段文字分别陈述了对这两种交流方式的四种不同态度和观点。

题目中所陈述的微信和微博这两种交流方式的不同在于交流对象不同。微信发布的内容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微博发布的内容可以让所有人看到并点评。

题目中所陈述的四种不同态度和观点应分为两组。甲乙围绕两种交流方式所收到评论的不同结果进行讨论:甲喜欢在微信平台上所收到的肯定评论,乙更喜欢在微博平台上有赞有弹的评论。丙丁围绕两种交流方式不同的空间特点和交流对象进行讨论:丙喜欢微信私密的空间,更愿意与亲朋好友交流;丁喜欢微博开放的空间,更愿意与认知和不认知的博友互动。

从命题者意图看,四人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而写作者本人对这四类人是可以有倾向性的,对他们的看法肯定或否定,或有所肯定、有所否定,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 因为微信和微博两种交流方式各有特点,所以人们对这两种交流方式看法不同。

2. 因为微信上收到的大多是肯定的评论,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信。

3. 因为微博上收到的评论具有多样性,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博。

4. 因为微信的空间私密,交流的对象是亲朋好友,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信。

5. 因为微博的空间开放,交流的对象包括认知和不认知的,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博。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微信与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考生可从这两种交流方式出发,围绕交流方式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1. 有的人喜欢能得到更多肯定与赞美的交流方式。

2. 有的人需要能有多样性评论的交流方式。

3. 人有不同的交流需求,有人渴望在私密的空间内交流,有人期待在开放的空间里互动。

4. 网络的多样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不同的交流需求。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一) 符合题意

只要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属符合题意。

(二) 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或与之相关的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主体部分与之无关;或者离开交流方式,只谈“表扬”“批评”或“私密”“开放”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三) 偏离题意

离开“微信、微博/交流方式”,离开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仅谈“空间的大小”“时代”“如何评论”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朋友”“信息”“氛围”“开心”等,但不联系“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则为偏离题意。

  四、立意参考

1.直接评论甲观点,微信朋友圈中得到多数点赞,能愉悦身心,是值得提倡的人际交流方式。

2.对甲的看法商榷甚至质疑,交流中若只在乎表扬,容易使人忘乎所以,满足现状,不利于更好地成长或发展壮大。

3.直接评论乙观点,交流中有批评、指责、嘲讽,才会有自我反思、调整、进步。

4.评价乙观点,微博中表扬批评等多种评论俱存,有利于自己客观、理性去分析认知自己转发或发表的各种信息。

5.从丙的态度看,喜欢一种比较私密的交流方式,向往一种与亲朋好友相处的舒适、亲密的生活。

6.从丁的观点看,乐意置身于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缘于开放交流的种种好处,诸如广泛接触,有利于拓宽视野,择善而学,相互包容,和谐相处,等等。

7. 比较微信、微博的点赞,分析其可信度,微信限于朋友交往,得到的表扬或出于礼节;微博亲疏不拒,获得的肯定多发自肺腑,由此告诫人们理性对待点赞,网络外的交流亦然。

8. 如何对待微博的表扬与批评,也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因为交流方式的开放性,收到的评价会更加客观真实,有益自我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夸大其词的追捧或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不负责任的攻击,都有可能,`需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考场作文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本次考场作文存在问题及原因

1.审题立意错误或偏差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生发点是材料,考生必须牢牢立足材料,认真思索,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并界定清楚“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也就是说,面对材料时,考生必须在审题之后做出一个判断,应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写的问题。然而在考场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未能理清新材料作文中“内容”与“含意”的关系,也不能准确的把握材料的核心问题,写作时出现了偏题、离题的现象。

(1)完全离题的情况

此次作文的审题难度不大,但仍有极少数学生错误理解了作文材料,写作时完全偏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得分较低。虽然这样的作文数量不多,但对整体作文教学质量的影响较大,也需要重视。

常见的离题作文题目、立意摭例如以下:

●选择 ● 差异 ●网络(的利弊)/网络安全 ●朋友/友谊

●倾听/发出自己的声音 ●辩证看问题 ●人生要积极乐观

学生写作时偏离题意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简单地把材料中的一两个词语作为写作话题,或只从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出发,而后发散思维,造成了立意的全面偏离。如由材料中“不同”一词引出“差异”的话题,由材料中“朋友”一词引出与“朋友/友谊”有关的观点,由“开心”一词得出“人生要积极乐观”的立意等。

第二是对材料做了过度的引申,超越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如由材料中的“微博”“微信”出发,引申到“网络”的层面,再由“网络”,引出了“网络的利弊”的问题,思维明显超越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2)基本符合题意的情况

此次作文,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交流对象或交流氛围,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若要准确表述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也可以借用类似于2014年高考作文的方式,表述为“一个中心”与“四个基本点”的关系。

其中,一个中心是“微信、微博/交流方式”,四个基本点分别是“交流结果”“交流空间”“交流对象”或“交流氛围”。考生只要谈到了一个中心与四个基本点中的一个或多个,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就是符合题意的。

以下几种基本符合题意的情况在考场中比较多见:

第一,只抓住了一个中心“微信、微博/交流方式”,忽略了“交流结果”、“交流空间”“交流对象”或“交流氛围”。如一篇《微信与微博的利与弊》的文章,将议论的重点放在了两个网络平台的特点差异上,谈二者在使用便利性、信息传播速度、影响力、承载内容等方面的区别,而完全没有谈到“交流结果”“交流空间”“交流对象”或“交流氛围”等,对题意的理解明显是有偏差的。

第二,只抓住了“交流结果”“交流空间”“交流对象”或“交流氛围”等方面的内容来写,而忽略了“微信、微博/交流方式”的话语背景。如一篇名为《表扬与批评》的文章,作者将写作重点只放在了人面对表扬与批评的态度上(交流反馈的结果),却没能结合“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表扬与批评,也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情况。其余一些脱离了“微信、微博”的话语背景来孤立地谈“兼听则明”的作文,在考场上也是比较危险的。

造成以上两点的原因,都是因为学生审题不全面,没能从整体上理解材料各段话的内容。

第三,给作文戴帽子。如只在作文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或与之相关的交流结果、交流空间、交流对象或交流氛围,主体部分与之无关;或者离开交流方式,只谈“表扬”“批评”或“私密”“开放”等。

(二)议论分析与用例的问题

⑴欠缺扣题(材料)意识

许多考生的分析与例证,本来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的,只要稍稍扣住材料展开,便可突出中心,令意旨鲜明。遗憾的是,由于欠缺明确的扣题、扣材料意识,这些考生硬生生地将一段本可以写好的文字写砸了。如:

随着世界各地网络的兴起,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事物。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七岁的小女孩,通过网络,想要给她卧病在床的奶奶完成心愿。于是,她利用网络发了一张贴,希望好心的网友能带着她奶奶的照片,到世界各个角落,完成奶奶想要环游世界的心愿。这张充满孝心的贴一发出,便在网络上引起轰动,为了帮助小女孩与她奶奶的心愿,许多网友都下载了奶奶的照片,到许多旅游景点拍照。诚然,假如没有网络,小女孩与她奶奶的心愿就无法完成了。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富有爱心与魔力。

这是一个殊为可惜的例子。本段话无论是议论部分,还是例证部分,与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然而读来却总给人以隔靴搔痒,表意不明的印象。其实只要考生的扣题(材料)意识再强一些,就可以写出一段意旨鲜明、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漂亮段落。如可以将原文“网络”这一大的概念缩小为“与微博微信等类似的社交平台”;或将“在网络上引起轰动”一句话具体化为网友或赞或弹等不同的反应;又或将议论分析部分的要点从“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富有爱心”改为“网络交流因其开放性而更易传递爱心”,都可以令原本平庸且不甚切题的段落更上一层楼。

⑵不懂得运用论证方法

很多考生在作文模式的影响下,没有自己的思考,也不敢思考,只会重复作文材料中甲乙丙丁的观点。还有很多考生不懂得运用论证方法,即使分析也只能翻来覆去地说些“口水话”。如下面这个片段:

微信只能和认识的人在限定范围的小圈子中聊天,你的心情和见闻也只能是好友才能点评,这样的生活失去了乐趣,因为你不敢放手去做,你害怕社会,害怕生活,所以才躲在一个小小的朋友圈里度过那漫长的岁月。你原本的那些朋友已经互相熟知了,还要互相评论和互相点赞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是没有好结果的。

这个考生的语言流畅,但没有主动运用论证方法的意识,说理不能切中要害,文字不疼不痒。如果他懂得对比论证,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如下面这个片段:

微信朋友圈,顾名思义,它是由你认识的亲朋好友们所组成的圈子,而它会很容易让你觉得,世界很小,因为在你的交流圈内,除了一些偶然加入的,其实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这个圈子会小得不可思议,同时,你也会对一些外来者感到不适甚至害怕。但在微博中,在你分享自己的事物时,也会看到很多陌生人分享着他们的经历,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大,有着许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在发生着,与那些陌生人交流时无意中也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对于新鲜的事物也更加容易接受。

这位考生的文字能力并没有十分突出,但他在对比论证中先抓住了微信微博空间的不同特点,再来谈两者所带来影响的区别,就显得思维水平高出许多。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再进一步去分析人们在使用微博微信的情感和认知,并能举例(即使下面片段中的例子看似不够贴合,但紧紧围绕文章的观点),也能写出更好的段落。

从人们对微信微博不同程度的喜爱上,我们可以窥见不同人的人生态度。那一些天性好静、性格内向的孩子和大人,无疑会偏爱交际范围较小的微信,在他们的人生价值中,静守一方,乃是最高的境界。由此可见,那个退隐官场、采菊东篱的陶渊明,那个笔耕不辍、持千年历史娓娓道来的女子安意如,也应是偏爱微信的。而对那些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的人们,来自微博广阔平台的交际,更是再合适不过。微博里不留情面的支持和嘲讽,是他们晋升的阶梯。孔子周游列国为的不正是在更广阔的地域里宣扬自己“克己复礼为仁”的哲学思想吗?孔子,理应更喜微博吧。

在写对(审题准确)的前提下,如何写好作文,是接下来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议论文的高下就在于文章观点论证的清楚不清楚,有没有说服力,能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证方法的运用体现考生的思维层次,论证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⑶行文思路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少学生的行文逻辑混乱,章法不清,既体现在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大思路”方面,又体现在某个具体段落的“小思路”方面。

大结构方面,在许多文章中,考生头几段还能紧扣材料写作,然而随着写作进程的推进,思维如脱缰野马,一放不能收。如以下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微信与微博是常见的网络社交工具。

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既有方便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网络的害处,尤其体现在它的安全性方面(以某个网络诈骗案导致某人资金被骗的例子作证明)。

我们要尤其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

纵观全文思路,作者的论述从材料中的“微信与微博”出发,进而谈到网络的影响,再进一步谈到了网络的利弊问题,又由网络的利弊问题,进一步强调了网络的弊端,尤其是它的安全性问题……整个过程,作者由此及彼,一步步远离了材料而不自知,颇有些“自取灭亡”的意味,实在可叹。

小结构,即局部段落的构思方面,不少作文也出现了逻辑混乱、向“心”力不足的问题,如以下段落:

微博是个广泛信息传播的平台,每当人们有新发明新发现时,就会放上微博让人们去了解新产品。这时,会有一部分人给予肯定与赞扬,也有一部分人给予建议与否定。我相信,这些都是有助于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人需要增强信心,也要多次磨炼与提高。纵观历史长河,翻阅百家全书,没有一个科学家是一次就能成功的,都需要经过多次实验与改进才能成为好发明。爱德华•詹纳曾说:我的发明不经过千锤百炼,只被身边的人了解,那就不是一个好发明。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微博——将会成为一个最适合的平台。

这位作者试图说明“微博的开放性交流空间”的特点,前两句话是符合题意的。然而从第三句开始,作者思维明显跑偏,先是将话题引到了“人的成长”上去,又莫名其妙地提到了历史上的科学发明问题,最后才勉强将话题带回到微博上,可惜败笔已铸成,回天乏力。整段话逻辑混乱,突出中心的向“心”力不足,体现了作者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欠缺。

(三)下一阶段的备考策略

1.咬定青山不放松,牢牢立足于审题训练。

作文教学,要“走好万里长征第一步”,确保学生准确审题、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审题的成败,决定了学生作文的成败,审题立意的准确,是确保学生作文大局的底线、生死线。加强作文审题的指导与教学,重在三个方面:其一,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与含意;其二,整体、全面地理解材料不同段落之间、材料内容及含意之间、材料不同角度之间的关系;其三,在材料给出的范围或“限定条件”之内构思立意。

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建议对偏离题意及基本符合题意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如在最后一个多月内能帮助其中一部分学生打通审题的“任督二脉”,对最终的高考大局将具有重大意义。

2.进一步加强作文应试意识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为以下三方面:其一,加强扣题、扣材料的意识。应试作文拿分的关键,除在审题准确之外,也在于中心要突出。要指导学生学会引材料、加工材料、演绎材料、回扣材料,以突出中心。其二,加强论证分析的训练,通过写升格作文的形式让学生会讲道理,讲好道理,写出虚实结合、有理有据、理论性及形象性俱佳的文章。其三,加强论证方法及写作构思的指导,懂得利用多种论证手法,写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文章。

3.进一步梳理素材,丰富思想。

这次考试中,多数学生既写出了对“微信、微博”的感性认知,也写出了对当下人们交流方式选择上的理性思考,涉及了比较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体现出了真诚、理智、关注时代及关注生活等多种情思特质。下一阶段,要让学生继续梳理素材,丰富思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淀科学及人文素养,以丰富的思想储备来面对高考。

4.临考前要加强写作提纲训练,提高应试技巧。

考前一个月,整篇作文训练的时间不多了,应该强化写作提纲的训练。精选本省各地或名校的模拟作文题,让学生快速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训练,同时动笔写提纲,写出中心论点、分论点(最好三个)及想用的例子、名言等,字数不宜过多,但要完整、清晰。写好提纲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展示优秀者,帮助不理想的完善、提高。

  【优秀作文选登】

  高谈雄辩,直面质疑

广州一考生

是在微信中享受亲友的关怀肯定,还是在微博上独对无休止的质疑批评?两者各自庞大的用户群充分说明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迟疑。在我看来,温情固然让人沉醉,理性的碰撞却更能让人在交流中思辨,在思辨里成熟。

沉湎于赞扬鼓励,或许能抚慰我们在现实中饱受伤害的心灵,却更容易让我们不经意的迷失。满目的支持称许之言往往让我们错以为我们做的都是对的,却忽视了其中的不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朋友圈里只有朋友,没有见解不同的陌生人,岂不容易让人被一面之辞蒙蔽吗?放纵自己在朋友圈中被称赞,也放纵了理性的沦亡。

与之相反的,是以理性与思辨著称的微博。微博更近似于自媒体时代的论坛,秉承了“榕树下”、“天涯”等老一代论坛的理智与争鸣之风。方舟子与韩寒的微博骂战、“禁播《大漠谣》党”与原著粉丝对史实与小说笔法的论辩,不都是吸引无数人关注的热点论辩吗?这些论辩,诠释着微博百家争鸣的鲜明特点。微博,引领了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思辨之风。

不论是在微博里还是在现实中,思想的碰撞交流都是理性与智慧赖以生存的土壤。思辨丰满了我们的灵魂,人性的深度更来源于思想的厚度。而空无一物的赞扬却只把我们的灵魂吹胀,成了蒙田所说的膨胀的灵魂。魏晋之风何以让人称许千年?因为盛行魏晋的清谈赋予那个时代智慧思辨的气质。《美丽新世界》为何可怕?只因铺天盖地的称赞认同淹没了人们心中仅有的一点独立思考。当回复只剩下赞许,当观点趋于同质化,人的思想还有什么价值?还能有什么价值?

盲目的肯定让人迷失,但漫无目的的谩骂也让人无所适从。当熊培云痛彻心扉地自责在无休无止的骂声中他终于拂袖而去,当十三岁的少年在网友的指责讥嘲中忍无可忍独赴黄泉,当不眠不休抢救病人的医生只因一张自拍被网友逼离岗位···微博,也无可避免地沦为理智的火葬场。理智地使用微博,而非恣意宣泄情感,才是微博存在的意义,才是思辨的真谛。

百家争鸣,始于微博而不止于微博。千古曾见白玉m尾谈重玄,当今也见高谈雄辩惊四筵。

评分:24+24+10=58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本文从材料中的微博角度立意。开头以选择疑问的方式引入材料,简要阐释后提出中心论点:(微信的)温情固然让人沉醉,(微博)理性的碰撞却更能让人在交流中思辨,在思辨里成熟。立意符合题意。第二段从反面分析沉醉于(微信)赞扬鼓励中的消极影响。第三段正面论述微博以理性与思辨著称,引领了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思辨之风。第四段从微博延伸到现实世界,进一步论述“思想的碰撞交融是理性与智慧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五段辩证分析微博中漫无目的的谩骂会让人无所适从,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指出理智地使用微博的重要性。最后一段升华中心,提出“百家争鸣,始于微博而不止于微博”。

全文先破后立,观点鲜明且具有思辨色彩;内容充实,所举材料的内涵紧扣中心。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语言富有个性化和表现力。

中心论点中的“温情”和“理性的碰撞”应分别加上“微信”“微博”的限制语,第二段分论点中的“赞扬鼓励”也应加上“微信”的限制语,这样扣题会更紧一些;结尾处的对偶句略显生涩。

发展等级打在见解、构思有创意。

  精鹜八极,开放并包

珠海一中 58分

微信虽有它的小而精,保密性,多点赞,但微博却有它的大而广,开放度,多元化。我偏爱微博,因为个人可以在微博上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汲取多种多样的资讯与价值取向;我偏爱微博,因为社会可以在微博上多元平等,开放并包,走向民主与法治。

微博与微信好比门与窗。推开门,你得到整个世界;而打开窗,你仍是局促一室之内。微博的开放性让你与世界热热闹闹抱成一团,而微信带给人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恰恰造成信息的片面化与滞后性,宛如启动页面上的小人与星球,纵使外面的世界再宏美,你仍沉沦于离群索居之中,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微博带给个人多样的资讯与多元的价值取向,从而使我们开拓眼界、成熟心智。你爱书,可到微博上看余秋雨和毕淑敏世说新语;你爱运动,各大运动员与体育门户时刻更新海量信息。你爱李白,却发现有人赞雪莱,从此你学会挑剑饮酒吟唱《西风颂》;你爱小清新,却发现有人追求宏壮,从此你懂得蒋勋说的“美要既看见小也要看见大”。你爱谈天说地,微博广大的舆论舞台将带给你赞扬、反对甚至是指斥,但这也没关系,你因此而激荡思想,交流心声——天涯若比邻!微博让我们在此处并肩。因为微博,你渐渐懂得没有泾渭分明的是非对错,没有一直占据核心的主流观点,没有哪一种人生可以被否定,没有哪一种选择不值得被尊重。罗素一生信奉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也不过如此吧。

微博带给社会一个开放的舆论舞台,一个平等的传递机制,一个既能“论英雄”也能“造时势”的思想园地。微博是让人看见郭美美炫富、贪官炒房炫表的地方,在这里巨大的用户基础与自由的言论让不正义的灰色现象无处可逃;微博是一个让人看见河南“梵高婆婆”常秀峰才华惊人、橘子哥越洋归还手机的地方,在这里小人物的真善美在大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在微博,复旦学子凭智慧造舆论,和谐解决空调问题;在微博,人人平等你也可以向市长提建议,为家园建设添砖加瓦。因为微博,有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讨论和分析,柴静的《苍穹之下》不再止步于一部纪录片,更为当下的话语空间设置了一个国人呼吸相关的公共议程。因为微博,上级的“打老虎拍苍蝇”不再只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反腐行动,更成为一代人追求一个民主法治中国梦的寄托与缩影。微博的诞生,加快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速度,以其无可替代的舆论力和时效性洗刷着角角落落,履行让社会更美好的承诺。

微博上还有微天下、微公益、微环保、微体验,还有微小的你我他,一旦汇集一处,那是我们的大时代。

正是微博,就在这里,精鹜八极,开放并包。

  于微博天地中自在畅游

珠海一中高三 56分

韩寒曾叹道:“这个世界更新地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下载。”而微博和微信,无疑更是信息时代快速更新下的产物。

选择微博还是微信?不同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看法,而我认为,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丰富自身生活的一种媒介和方式,但微博相比微信更能塑造思维、开阔视野。

囿于微信的个人圈子里,能嗅到赞赏之语的芬芳,却难以感受更大世界里的狂风凛冽抑或曼珠沙华。中大辩手马薇薇就曾坦言道“相比微信更钟爱微博,通过它,可感受网友评论中的抑或讽刺抑或智慧火光,而那对于辩手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不愿像海子一样“目送沿海的日落,紧抱一个醉生梦死的枕头,游不出回忆却学不会放手,怎么走”的彷徨与拘泥个人圈子,就应像顾城一样“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每一双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走出来,面对大千世界抒发个人豪情。走出微信的个人圈子,走向微博的开放空间。

微信与微博作为传媒工具,并不是对立不可共存的,综合利用各方优势亦可自在畅游于信息之海。如三毛叹道的“如何能与凉风约,不与尘沙一起来”,信息时代裹挟而下的洪流与风沙迷住了我们的眼,分辨不清这些工具孰优孰劣。此时,勿忘微信中前不久在网络上悄悄走红的“睡前读一首诗”功能,勿忘微博中便捷最热话题榜功能;勿忘微信中方便快捷的扫描二维码功能,更莫忽视微博中强大寻友功能……物尽其用,亦或是微信,还是微博,才能优势互补,更好发挥它们的功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嗅微信之芬香还是畅游微博之海,都不要被它们奴役,被时代的风沙席卷。麦家曾在《娱乐至死》中叹道:“庄重不如世俗有魅力,高尚成为可笑的把柄。”刘恒也曾无奈慨道:“时代的风沙在大地上席卷,撕扯着古老的风华。”我们怎能被传媒工具奴役头脑?我们怎能除信息时代洪流中便裹挟不前?自在畅游于微博、微信之海中,须有理性之精神亦要有分辨是非能力与广阔胸怀。

马里托曾说:“我们,将是这个时代的挽澜者。”在微信中守人之温情,在微博中塑造思维,开阔视野,亦能在此天地中自在畅游,做时代的挽澜者!

  理性看待微信与微博

珠海一中高三 56分

王尔德曾言:“一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取决于我们让它成为什么;一件事情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当网友们在为微信与微博谁更胜一筹而激烈争辩时,我却认为要理性看待这两者的利弊。

在我看来,微信是对熟人社会与个人情感的回归,而微博则是对开放社会与多元思想的追求。

微信的方兴未艾,显示了人们在熟人间寻求情感共鸣的需求。于坚曾感叹:“中国的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但现代社会却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因此,当现代化的历史车轮碾过昔日维系宗族情感的宗祠,当冰冷僵硬的水泥建筑吞噬着邻里的温情,现代人迫切需要在这样一个陌生无依的环境里寻求来自亲友的情感慰藉。而微信上来自儿时好友的一个“赞”或是由昔日同窗贴出的一张校园里木棉花怒放的照片,都能让如梁鸿所言的“被现代社会急剧抛弃了”的人们抚平被孤独划破的创伤,重获来自人情交往的感动。他们从微信中获得的,是如顾城叹道的“人都要回家,都要用布把星星盖好,然后把灯碰亮”的回归家园与集体的归宿感。

然而,一味沉迷于微信所营造的隔绝外界的只由熟人筑建的避风港,必然会导致狭窄的眼界与僵化的思想。此时,我们便需要微博上的自由氛围与多元思想。

罗素写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而微博,正是这样一个为不同思想提供自由表达机会的强大平台。微博打破了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固化,让各阶层人们在平等氛围中使思想各自交锋,共同沸腾。在微博上,你既可以热心公益,转发一段“冰桶挑战”的视频;也可以针砭时事,与刘瑜探讨《观念的水位》中透露的社会转型动向;还可以尽情吐槽,在“春晚”的微话题里感受言语盛宴的狂欢……而这些无不在传递着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现代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使社会前进的催化剂。1780到1820这短短40年间,德国的思想天空群星灿烂, 康德,歌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层出不穷。这一切与当时德国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微博所营造的自由氛围实则是现代精神的闪烁,微博上的言语交锋也实是思想火花的迸射。

哈瑞•爱默生曾感叹:“被风吹动的水面不能平静下来接受美丽的风景。”当我们平静下来以理性态度审视微信与微博,便可兼得微信中的温暖人情与微博中的自由思想,从而在情感的安抚下踏入思想的圣殿。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珠海一中高三 55分

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消息后,可获得来自家人好友的点评,或肯定,或鼓励;微博用户在公众页面上发布内容后,可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回应,或研讨,或纠正。两种不同的交流平台,导致了两种相异的评论回应。两种相异的回应,造就两股截然相反的平台风气。

社会体系的形成与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有重要的联系。在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联网的当今,网络已成一个虚拟社会,更有甚者将其形容为“二次元”,即一种与现实分隔开却又存在的生活环境。微信和微博作为拥有数亿使用者的交流平台,亦成为了这虚拟社会中的两处聚居群落,依据定居者的思维方式,凸显出各异的体系。犹如人们常听见“我不喜欢那座城市,我们之间的节奏不合拍。”之类的言语,网民们亦有对微信和微博的不同感情色彩及感情浓度。渐渐的,两个平台因自身特色同使用者的思维差异,而出现风气分化。

喜欢使用微信的拥护者在接受调查时往往表现出一个共通点,即依赖于评论言语的支持性质。这种性质塑造出朋友圈一种近乎“温馨”的气氛,令使用者倍感安心以及在得到肯定态度后的心里膨胀所带来的舒心。人类有趋于安乐的本性,因而此现象不足为奇。相反,微博上的气氛没有这般友好。它既是热烈的,也是冷静的。热于言讨声伐之烈,冷于生人客观中肯情绪之静。微博中的评论用词大多是不带偏颇,因此总显得“带刺儿”,却让阅读者感到真实。微博的拥护者未必不享安乐,只是更明白“死于安乐”一意吧。

作为在两个平台皆有所涉迹的本人,有愿在此略表感想:每逢打开微信,似能感受到一股沉淀不去的“低龄风”,过于安逸,无忧无虑。然而这却易造成人们思维上的“孩童式轻信”,这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弊大于利;反观微博,点开“新评论”,看到的不少是来自陌生人的回应,有鼓励也不乏批评,风气显得冗杂许多,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也全面客观许多。这种区别大抵源于“流言止于智者”,而智者之智受制于情。面对亲友,我们只愿表达自身亲善性,思维受到固定化。唯有面对陌生人时,才能不受拘束的绽放思维火花。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其光亮在于思想的碰撞。微信并非不好,只是屈于安逸者易沉沦不劳,久而久之,逐渐麻木。我建议,有空上上微博,那里可以发掘我们人类的大智慧,并让你的思想在碰撞中成长。

  微时代的微交流

珠海一中高三 54分

朱熹曾落墨:“万川映月,月映万川。”反映的是现象与规律的相互反映。同样的,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我们看见的是微时代下的微交流,既加紧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又让人走出自己人的小圈子,走入一个微时代下更广博的世界。

微时代的微信,使人们能够在亲友的圈子里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助于巩固人们本身具有的朋友圈。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纷纷在网络中铺下一张大网,网罗世间的奇伟瑰怪。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戏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玩手机。”社交网络鼓励人们与不认识的人打交道,却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身边最亲的人。在无法逆网络时代的潮流而行时,微信的产生让亲朋好友的关系有了着落。 许多无法当面表达的情感,在微信的私信功能的传载下表达起来更为自然。微信,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小心翼翼地处置微时代下人们无处安放的亲情和友情的情感寄托。因此,微信让私密更私密,让交流更畅通,让亲友更亲近。微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然而,若人们只将自己局限于微信中熟人的肯定所构成的温柔之乡,未免太浪费微时代下的微功能。肖复兴鼓励青年人:“年轻时应该去远方。”微博,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便给人提供了足不出户而“走四方”的条件。固然微信里的赞扬给人信心,但微博中的批评更让人认清自我,摒除缺陷,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全面地提升个人能力;固然微信里熟人的联络能加深彼此间的感情,但微博能同时与不认识的博友进行互动,大大扩大了人际交流范围,让我们“以人为镜”,更明得失。因此,若微信能巩固朋友圈,微博则能扩大人际圈,让微交流下的个人成长为微时代的巨人。

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这些微交流的方式只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王安石千百年前在《里仁为美》中警示人们:“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意即习惯、环境对人的品格具有重要影响。微信是一个着眼身边却过于温柔的环境,微博则是一个放眼世界却现实残酷的氛围,若人们能在其中恰如其分地转换角色,则既有利于修养内心,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既有利于把握微小而准确的幸福,又有利于参与时代的风云变化。因此,微时代的微交流,只要使用的当,往往益处无穷。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日益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我们要慎重选择利用好这些交流的平台,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通过微博拥抱世界

珠海一中高三53分

面对洋溢着温情细语、充满着鼓励赞赏的私密空间,微信,与充满着理性思考、遍布着时事要闻的开放空间,微博,用户们莫衷一是。而在我看来,微信只是一个交流情感的工具,微博才是一个引导我们思考,培养我们博采之襟怀,帮助我们拥抱世界的窗口。

微信就如同一碗甜蜜四溢的蜂蜜,可口诱人;而微博就如同一壶清芬四溢的茗茶,苦后甘甜、回味无穷。相比起在微信中得到点赞和肯定的评论而心生欣喜,在微博中得到的理性评价更能唤起我们反省的自觉;相比起在微信中沉浸于私密空间拥抱亲朋好友所给予的熟悉的温暖,在微博中沐浴于开放空间拥抱博大的世界所赋予的冷静沉思,更能使我们看见真实的社会。

微博赋予我们博采众长之襟怀。而能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他人的言论,学习他人的长处,才更能帮助我们融入未来的大世界中。正如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微博中的参差多态,如网友们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思考,呈现的迥异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中不同地方的新鲜事,都使我们学会敞开胸襟,博采众长,拥抱我们所处的这个日新月异的大世界。而这,也是微信这个私密空间所不能赋予我们的。微信的私密,使我们只了解身边的小事,而无法知晓世界的大事。

同时,微博也使我们拥有长远而深邃的目光。而正是这样的目光,才使我们能见微知著、见识渊博。在微博中,我们能通过时政要闻了解世事动态,看习大大的一举一动、了解希拉里的竞选方针,从而培养我们远大的目光,一如洪堡所言般“了解和拥抱周遭的一切”。而这,也是微信这个私密的空间所无法给予我们的。在微信中,我们只将目光锁定在身边的小世界,而未能拥有广阔的视野。

然而,纵使微博能赋予我们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我们,也应时时擦亮双眼,明辨是非,不做盲目跟风附会之人。曾经,一位正值花季的未成年少女就因为时装店老板在网络上发文声称其偷窃而引起不明真相的网友对其口诛笔伐而选择结束生命。可见,在网络中,在微博中,我们更要辨清是非,用理性的标准评判事件。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它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拥抱世界。然而,我们只有理性判断,才能更好地利用它。

  微博时代

珠海一中高三 53分

香港媒体人杨锦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是由无数碎片化信息所拼凑而出的时代。”无可否认,信息化社会已然来临,“大数据”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平台也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微博与微信,作为两大长踞“装机必备”榜首的社交平台,他们间的竞争早已水火不容。有人缩在朋友圈内,甘当“果壳中的宇宙之王”,有人活跃在微博中,成为引领潮流的段子手。两者各有利弊,但于我而言,微博是一个更有利的信息载体,因为它不仅有私人的感情宣泄,更宣布了信息的网络化与全球化,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用。

首先,微博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网络社交平台,不仅有着展示自我,吸引粉丝的炫示作用,同时也有着传递时事,聚焦社会热点的功能。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微博看新闻,而你在微信做代购。”这个说法令人莞尔,也令人深思,这体现了微博与微信的受众范围差别——微信小众化,更强调与身边人事的沟通,目光是狭窄的;而微博呢?它一旦发布信息,便是社会化,而且随着“谣言转发过500即算违法”等规定出台,发博的人更具备了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公众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热情也被激发——通过微博发起的“冰桶挑战”,“全城找耳”等活动温暖了多少人的心灵?同时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也不可小觑,其拥有的相对的隐私安全性与快速传播的时效性,引起的关注度高,雷政富等官员纷纷落马。微博之功用,已成为社会化趋势下一把利刃,能痛切社会之要害,展露思想之锐芒。

对个人而言,微博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人与不认识的博友互动。微博是许多浪漫故事的开始——一德国小伙对公车上一个让座的女孩一见钟情,他发微博描述女孩的样貌,经过网络的帮助,他找到了女孩。“这真是一场童话,不知新浪收不收红娘费?”一位网友羡慕的说道。还有一位外国友人名叫马丁,他丢了一部手机,被辗转卖到华强北,后被“橘子哥”买到,两人促成一段奇缘,后“橘子哥”还想请马丁吃饭。微博,除了让人们发现自我,更开启了新世界大门。我们透过微博,可以与喜爱的明星互动,可以关注远方的埃博拉病情,也可以与世界不同的人结交友谊。微博,岂不妙哉?

鲁迅曾言:“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话放于信息时代的微博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微博时代,我们将更关注于自我,也将关注时代与远方。

  微博比微信更理性

珠海一中高三 53分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人生的路,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能伤害你的,也是自己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路,而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许多人选择了微信、微博这两大社交软件。同样选择多样,我却更钟情微博。

微信用户永远只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兜兜转转,而微博用户却可以在万千人海中收到各色评论,看到更真实的世界。因此,在我看来,微博的运营方式比微信更真实、更理性,而我们的生活也正是需要这些出现在微博里的不同的声音。

微信正悄无声息地拉低现代人的智商。微信由于自身设计,圈子小、传播快,令朋友圈的每个人都毫不怀疑、毫无顾虑地传播一条不知真假的消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社会学名著《乌合之众》中说:“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当今这个互联网社群,但也绝不能在其中随波逐流。正是因为“朋友圈”这个暗示,正是因为消息传播的快捷,正是因为“社群”洪流的裹挟,我们自以为尊重信任了朋友,但却偏偏遗忘了思考的力度,质疑的分量,就这样渐渐失去理性,仅剩满地荒唐无力的点赞与片面肯定的评论疯狂滋长。

微博由于平台的更加广大,尽管不安全性增加,但也是为理性的种子提供了沃土。不同于微信的“朋友陷阱”,微博上占多数的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摒除了朋友的主观性,反而更能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因此说出的话会更加理性。在二十世纪初,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大洋两岸的国家对彼此认识不清,所以此时外国影片中的中国人永远是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溥满洲”形象。直到二战后,外国人却开始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正是由于认识的局限,外国人囿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就如微信的小圈子一般。直到国家间交往加深,西方才开始理性审视中国,并树立正面形象。而我们依靠微博的广大的平台,扩大认识的范围,才能收获充分的理性的能量。

的确,只有如微博这种范围广阔的方式,我们才能培养理性,不能像受制于“微商”的人们那样,陷进“朋友怪圈”。这不仅是为了个人智商的提高,更是为了这个社会能更理性的认识自己。

李叔同说:“明镜止水以澄心,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我期待借助微博这个平台,避开微信的不理智性,提高这个社会的理性程度。

  微博的开放精神

珠海一中高三 53分

作为“微时代”社交媒体的两大巨头,微博与微信都满足了人们表达与交流的诉求,但相对于微信的私密性,我更赞赏微博的开放精神。

这是一个私人化的时代,各种移动终端,各种个性化定制,人们有些隐秘的想法想要诉说,却又无从且羞愧与说出口,这就催生出许多社交平台,人们免于面对面,于是能表达得轻松。微信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极度私密性,把熟人朋友紧紧相连,这虽然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只局限于“朋友”和“圈”,这样不免流于封闭而扼杀了许多丰富性。微博的开放精神便在这时显得尤为可贵。微博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你会看到许多与你想法观点截然不同的人,看到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

微博的开放精神是一种包容的态度,是去包容与自身不同的想法,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一种高贵的尊重。由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到后来的“打砸”日本车事件,微博上的网民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以此来抵制日本货在华销售,当日本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之时,自然尝到大国的威慑。还有的人认为应当理性对待,胡乱打砸的是中国人民的财产,岂可让爱国之情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有些人则只是默默吐槽“长泽雅美是世界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对待一个事件有无数种看法,虽然大家都争辩的不可开交,但这种辩论的精神和包容的精神,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它必定是复杂的,多面的。微博的开放精神包容了这些复杂和多面。“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它给了人们一种包容不同的勇气。

微博的开放精神更是一种高效的可感知的勇于揭露的精神,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微博上开始了实名制注册,可以看见许多地方的公安局、卫生局等国家单位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发布真实可信的信息,解决人民的困难。现在更有人大代表实名开通微博,更好的听取民意。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通过微博这个平台,“面对面”地交流,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他有问题就要解决,有矛盾就得揭露。这种开放的精神定会给这个社会注入一股活力,一阵凉风。它让人们在许多积重难返的问题上,拥有了揭露和解决的行动力。

而正是每个人的开放精神聚集起来,才建造起了这个时代的开放精神,而微博的开放精神既是一个缩影,又是一个起点。一个开放的时代应是:每个人包容与自身不同的声音,而同时又拥有揭露和解决矛盾的行动力。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高考满分作文

本文分享地址:《2015年广州二模优秀作文范文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MNInwDzz2j1.html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