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高三 > 详情页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

投稿:墨以痕 年级:高三 时间:1年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作文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小编收集了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走进“人工天河”红旗渠,徜徉在“青年洞”景区,在秋风习习中眺望四处景色,漫步在堤坝上,看着潺潺的河流,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真是心旷神怡;那绵延数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修渠人钢铁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当红旗渠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当林县人民铸就这一丰功伟绩时,我的心中不禁为他们的壮举而感到震撼,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是红旗渠精神,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永不忘怀。这种精神来源于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这种精神来源于十万名人民群众!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它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奋斗,积极进取;红旗渠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将思绪再调转回1960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冬酷暑,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他们没有向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没有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任何抱怨;在十年漫漫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住在山崖帐篷里,宿在山洞里,一日三餐吃的是咸菜,啃的是馒头,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遇到困难迎韧而上;他们凭着铁锤、钢钎和双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劈路,克服重重困难,到1969年胜利完成,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一个个响当当的耳熟能详的名字,一项项工程凝聚着修渠人心血和汗水、彰显着林县人民无比创造力和智慧!

林县人民为修筑红旗渠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是世人瞩目的。当时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缺乏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修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困难。尽管这样,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打倒,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修筑工具,党员干部带领着群众不屈不挠,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与天和地战斗。全县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建造工程,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近十年的时间中,将这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连在了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完美的诠释在世人眼前。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弘扬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林县人民精神的体现!

“山碑”二字是1990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激励着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学习的,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拥有的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是人民精神美好的体现,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它的精神和不朽的红旗渠一样,永远在人们心中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二篇: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每每回故乡,总要见到门前那座横跨峡谷、连接隧洞的渡槽。眼望着那条用血汗凝成“红旗渠精神”的火红标语,耳边隐约传来“劈开太行山……”的浑厚歌声,尘封的记忆顿时启开。

我并没有去过太行山,让我认识太行山的是红旗渠,是由太行山人民创作的、唱响中国震撼世界的“红旗渠精神”。

那是1972年末高中毕业后,我戴着“五好学生”和建党积极分子的光环回到家乡,等待“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当时,郴州地区流经数县的重大水利工程——青山垅灌区的规划主干渠已经修通,可惜故乡人只能隔着一条深壑,望水止渴。刚刚从外地结束水利大会战回家过年的乡亲们摩拳擦掌,虽然上面没有规划,我们也要将近在咫尺的幸福水引进村来。除夕之夜集体辞年时,乡亲们共同举碗,喝下红薯酒,异口同声地喊出了“男女齐上阵,苦战一冬春,引进幸福水,造福墨水人”的口号。

墨水是故乡的地名,坐落在五岭腹地的偏远山冈,“要想墨水到,四方要爬坳,雨水留不住,泉水地下逃”。祖先忌讳“没水”,又难以割舍形似砚台的风水宝地,故据其义、谐其音取了一个文化气息相当浓厚的名字——墨水,对穷山恶水的山村,对千秋万代的后人,寄托美好的希望。

墨水因为缺水,故而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往往过了春节便闹春荒。无奈,伢妹们长成半大人后,就得放下书包,改学手艺,养家糊口。于是,故乡数百年来应运而生了许多工匠,石匠、铁匠、木匠、窑匠、瓦匠……代代相传,家家不缺。“春插上了岸,外出找碗饭”也就形成了乡亲们的一条生活路。就在当时,全县水利工程的各个艰险阵地上,无处不见墨水人。因此,要在家门口架一座渡槽、凿一个隧洞,对于工匠云集的墨水大队,对于见过世面、受过锤炼的墨水人,可谓小菜一碟。

面对乡亲们的雄心壮志,作为热血沸腾的白面书生,我也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凿石放炮,将石山炸穿成隧洞, 用隧洞中的石头凿成石砖砌渡槽,这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更是危险活。果然,才半天下来,我便累得腰酸背疼,四肢无力,无法掌控的八磅大锤差点儿砸着了突击队长。不仅如此,死睡一夜后,身胚像散了架,双脚像灌了铅,两手更像被烫伤,连筷子也抓不稳了。此时,我真想打退堂鼓,当逃兵。

突击队长的死,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突击队长是在排哑炮时牺牲的,他的追悼会不是乡村的传统祭礼,而是不拘一格的追悼会。

村口的晒谷坪成为追悼会场,中央不但座着盖有红毡子的灵柩,而且还摆上了电影放映机,对门两棵苦楝子树上拉起了银幕。悼词就是《为人民服务》,大队党支书像“早请示,晚汇报”一样,带领全体社员举起右手朗诵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简短的追悼会后,开始放电影。特别安排、反复放映的是一部发行不久的纪录片——《红旗渠》。这一部跟着红旗渠建设步伐拍摄的电影,把人们带回了10年前:太行山下的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建成引漳入林的“人工天河”,创造了新中国当时能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媲美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优秀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一个个情景相融的激动场面,催人泪下。更有那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旋律,久久地在崇山峻岭中回荡,在墨水人血管中流淌。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此时我灵机一动,拿来纸笔,在放映员的协助下,将《红旗渠》主题歌的词曲记录下来。电影放完后,突击队员一个也没有离开他们的队长,他们一边扎着花圈,一边学唱歌曲,整个墨水成了不眠之夜。

从那一天起,山间峡谷红旗飘飘的海洋中,增加了一条横跨两岸、像彩虹一样的醒目标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从那一天起,《定叫山河换新装》的歌声时刻在工地响起,在峡谷回荡,每一个音符与汗水、血水一道,铭刻在一块块石砖上,渗透到一铲铲混凝土中,凝铸着渡槽、隧洞的每一个关节。

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再没有了疲劳感、痛苦感、恐惧感,力量倍增,技巧倍增,信心倍增,无论干什么活,都觉得一天比一天轻松。

隧洞被凿通,渡槽飞架起,乡亲们觉得应该把这段用石头砌成的故事、用钢钎锩刻的神话传给子孙、留给后人。于是,跨越峡谷的墨水渡槽上,与红旗、与鲜血、与烈火一样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个大字,横空出世。

30多年过去,尽管红旗渠的故事日渐模糊,然而,乡亲们一路走来,由贫困走向富裕,无不得益于日夜流淌的幸福水,得益于从太行山下喷薄而出、流向中华大地的“红旗渠精神”。

每每见到故乡小镇的那一道靓丽风景线,见到那一条与渡槽同在、与时代同步、与日月同辉的激情标语,我总是倍感欣慰与自豪。尽管那只是一生中的瞬间,却锤炼了意志、信念与灵魂,自己能够在人生路上健康成长、有所收获,同样得益于“红旗渠精神”的精心浇灌。

跳出墨水,眺望中华,在实现小康的征途上,无处不见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的光辉印迹。瞻望未来,在中国特色道路上,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加离不开蕴藏深刻时代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高三作文

本文分享地址:《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作文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QNQnwD3j2z1.html

5
1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