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清明节的习俗》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清明节的习俗》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5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广大朋友们知道吗?下面小编就细细为你道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 ,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人特意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老兄,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也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节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女子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机会,故女子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开心,民间亦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折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支柳条,拿在手中把玩,亦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极为普遍的习俗。而且,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此,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也有祈福辟邪之效。清明插柳,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不过,在今天,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损害,不提倡。
那么,清明节为何要折柳呢?有流传下来的说法讲,清明节插柳植柳的风习,是为纪念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并曾”尝遍百草“的神农氏。还有一种是说,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将其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来传入民间。
虽然折柳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承载着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蚕花会
清明节的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古代,清明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余项活动。这些活动,绝大多数都在船上进行,但也部分在岸上,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发掘。
蹴鞠
清明节活动中,“蹴鞠”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习俗
本文分享地址:《清明节的习俗作文15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NkMInwD3jzz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及图片素材源于用户投稿,如不慎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