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高三 > 详情页

2017年品书知日本征文

投稿:冰心编辑部 年级:高三 时间:1年前

在求学的道路上,写作文往往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经常不知道怎么写,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拥有好的文笔,绝对是受益一生的硬实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小培养,对于这篇作文题目,建议多看《2017年品书知日本征文》相关范文,多动笔练习《2017年品书知日本征文》相关习作,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文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如果觉得这篇2017年品书知日本征文作文3000字不错,记得推荐给同学哦~

纵观两千年,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小编收集了品书知日本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品书知日本

多年前,在学校图书馆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书名叫《对岸的她》,作者角田光代。看完书后,突然想起席慕蓉的诗《素描时光》——“总会有人继续着我们的足迹,走我们没走完的路,写我们没写完的故事。”

书里,葵与鱼子是高中时期的好朋友,她们曾一起坐在夕阳西下的河岸吃着蛋糕,一起在暑假去海边的旅馆打工,一起离家出走,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寻找……未来的路。

葵多么像自己高中时代的好朋友妙子,总是能给别人带去欢笑。而自己则像鱼子,跌跌撞撞焦急的寻找着未来的路,但也因为有了妙子在身边,那些青春的岁月,是如此的绚烂美好。书里的点点滴滴像极了我和妙子曾经走过的时光,那么那么像。

连结局都一样,某一个契机,自那以后我和妙子再也没有见过。未来的时空,两人会走向怎样的未来,当时的我们是如此的茫然与无能为力。莫名就断了联系,从此成了彼此对岸的她。

书里的葵,长大后遇到了小夜子,并再次在自己内心里温暖的生长着什么。我们都会再次遇到别的人,就像葵一样,并且会再次寻觅到那份年少时单纯的情感。而那个年少时的她,以及和她一起走过的岁月,将会永远的安稳的保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不再是对岸的她,而是此岸以另外的方式一起同行的她。

我知道关于妙子的消息,寥寥无几。

上大学后,我才听说她也学了法律,在中国政法大学。

后来的几年,自己考过了英语六级,考过了司法考试,考过了日语等级……只因我知道妙子也会考同样的证书。每当得知自己考过后,最想告诉的人就是妙子。可是,我们却没有联系了,自己也没有勇气去填补这么多年来在我们之间的巨大空白。好像这样就很好,任凭岁月向前而去……

妙子最想去的国家是日本,我也是。只是曾经两个人的愿望,如今要各自实现了。想在日本樱花飘落的街道与她相遇呢,曾无数次的这样想。只是我们,也许此生都不会再相遇。

妙子最爱的樱花是染井吉野,而我最爱的是枝垂樱。樱花开转一年又一年,每年春天自己都会去看樱花,有无数的染井吉野,也有无数的枝垂樱,一样美。妙子在北京,大概也会看着每年的樱花吧。

妙子喜欢看书,她看过的书永远都是那么多。她曾写,“只想在阳光下牵手散步。”那天的黄昏,我就去图书馆借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

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村长龙、太宰治、松本清张、连城三纪彦、野坂昭如、谷崎润一郎、森村诚一、东野圭吾、青山七惠、夏树静子、宫部美雪、村上春树、安房直子、凑佳苗、谷川俊太郎……

原来某一天,回首时,我竟不知不觉间就看了那么多的日本书,不知不觉间这成了一种对妙子怀念的岁月印迹。

她说:“这么小的地域里,却总是遇不到你。”

她说:“你有幸福安稳的生活就是最好,也是我的期望。”

……

一个国度,或是一本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其实就是你对它拥有的感情——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对岸的她》。岁月在向前而去,保存着与妙子的记忆,才让我走得更远,虽然同时也走得更辛苦。

《对岸的她》里面,葵曾说,“和鱼子你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了。”自己又何尝不是,和妙子在一起,就觉得无所不能的自己。高中时,始终年级第一的妙子,英语好的妙子,和她在一起,挤进年级前十的自己,爱上英语的自己……

这一切,就好像自己将自己活成了妙子的样子。

岁月顺流而来,我也交了新的朋友,我想妙子也是。就像书里葵遇到了小夜子一样。但也同葵忘不了鱼子一样,我也忘不了那个年少时一起走过岁月的妙子,那个“对岸”的她。

第二篇:品书知日本

第一次接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和好朋友在学校的阅览室看杂志,里面介绍了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从阅览室出来,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经常一起谈论里边奇妙的火车教室、大树校门和可爱的小豆豆。

很有缘份,在不久的五一假期,和妈妈去书店,惊喜地看到了这本书,把它带回了家。每天晚上睡前,都会捧着它看,开始真正认识、了解小豆豆和她的巴学园——被她可爱的样子迷住、被他们愉悦的学**气氛所感染、为他们充满爱心的运动会感动、也对她的蝴蝶结产生幻想……因为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喜欢,后来陆陆续续买了很多黑柳彻子的书籍,《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动物剧场》等等,在欢乐与感动中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时光。那时幼稚的自己,常常幻想着,长大了也开一家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将这种快乐与真爱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一定是种莫大的幸福和享受。

后来,在中学的学**生活时段里,它在我心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在宿舍里谈论的理想与它有关、写作文的素材受到引导、高考志愿的填报向它靠近......正是由于对它的喜爱、热爱和感动,让我有了恒心,也慢慢奠基了我对《窗边的小豆豆》的理性态度,亦即对其的思考。为什么她能成为这样的小豆豆,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这个巴学园呢?我想,是小林先生的影响。因为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他对教育的宽容和仁爱,让小豆豆和她的同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我,能够感受到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爱中学会去关爱他人。渐渐地,我心中立下了要成为像小林先生一样的教育家的志向。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与教育相关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初入大学时的心情,充满了热情,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可是,在专业化的学**中,自己的专业更为强调的是“政治性”,而不是“教育性”,所以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即在不影响专业学**的基础之上,在大学这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多学**自己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独立地走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在大学四年的学**里,我从自己的本专业学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从辅修专业应用心理学中,学到了人的复杂性和可教育性;我通过旁听一些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中,认识到教育态度、方式和内容对下一代的影响力;我从课后的阅读中,看到了个人积淀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育的大千世界里,我的大学生活打开了我的教育眼界。虽然也知道,自己学得不是那么好,也有过挣扎和沮丧,但也都是小豆豆的乐观态度和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激励和鼓舞我前进的步伐。

在本科即将毕业时,我来到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是要去工作还是继续学**深造呢?我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职业倾向,比较随性、喜欢自由,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如果自己去中小学,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合适的。加之,自己独立追求教育梦的开始是在高校这样活泼的环境里,自己的内心早已被大学环境所深深吸引,进入高校实现教育的理想在心里逐渐扎根生长。经过一些了解,对高校教学门槛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只有通过继续深造学**,才能不断趋近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理想。因此,我又一次给自己选择了发展道路,就读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

现在,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的自己,经过这一年多的学**和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越来越明晰。身处教育的大环境里,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去体会教育的意义,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也更有能力和底气去践行这一理想目标。尤其是在教育与现实关系方面,自己有了能够鉴别教育事态的能力,希望自己从身边的教育做起,用真正的行动,一点一点去学**、了解、改善我们的教育,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我都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收获启示,书写成文。通过这不同阶段、一系列的文字,我看到了自己思想的进步成熟,同时,《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也在不断影响我的成长。我相信自己也会带着这股精神品质,在教育的行动中越做越好,成长自我,也能够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成长。

第三篇:品书知日本

在科技进步,工业化机器复制时代中,凝结着日本匠人精神的日本千年和纸、和子、有田烧、二郎寿司等通过食物或者器物融合感觉、嗅觉、触觉、审美等传达出自然之美,技艺之独特,品质之卓越,传统内涵之丰富,自然人文之和谐,甚至以时间的温婉变迁唤醒审美和回忆。在一种看似无声胜有声中,日本工匠完成了一方文化,一种工匠精神对于器物的滋润和渗透。

纵观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渗透在日本的各个方面,诸如日本的园林、茶道、绘画以及现代的工业设计、科技创新等。现代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但日本的工匠精神却在现代化变迁中独树一帜。为什么会这样独特?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或者是什么因素成就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探究日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菊花与刀》或许有迹可寻。

日本工匠精神源于国民性格的双重矛盾属性,体现在对于审美、技艺和品质的极致追求,保持传统却又极力变革创新。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中分析日本人的好斗与和善、蛮横与文雅、勇敢与胆怯、保守与求新、尚武与爱美、刻板与适应等的矛盾性。但是,本尼迪克特忽略了日本自然环境对于人性格的形成和塑造方面的作用。日本濒临海洋和陆地,人口众多,在长期的资源、人口和自然关系动态发展中,逐渐形成这种具有诸多矛盾的双重性格。总之,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作用下,这种矛盾性格使得日本人保持传统,追求传统审美、技艺的极致化。同时,日本人在现代技术和科技进程中不断突破,追求技术的创新和品质的极致。因此,日本国民性格的双重矛盾属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工匠精神。

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注重精神追求、耻辱感、牺牲精神的综合体现。根据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认为“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菊花与刀》中提到日本人在战争中宣传的日本人的精神是一切是永恒的,物质东西是必要的但是却是次要的和暂时的。尤其是在百姓生活方面日本当局同样实行精神胜于物质的信条。日本工匠精神中潜藏了一种“日本精神”和耻辱感。日本人在战争中,认为“世界上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正是日本文化深处的这种观念使得日本人十分重视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同时,日本人的牺牲精神,在战争中极端行为表现为不投降主义,即使处于绝境仍旧是为国家和家庭荣誉而战。否则,就会荣誉扫地。因此,这种耻辱感的存在,加上日本人重视荣誉、敢于牺牲,注重追求精神使得日本人投入到一件事情和一个岗位上为家庭和国家荣誉,去牺牲去奉献去把事情做到极致。当战争的结束,在日本面临战后的复兴和现代化建设中,日本国民文化中的这些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演变为一种工匠精神,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

日本工匠精神源于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遵守。在日本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环境中,日本人因信赖等级秩序和制度而“各守本分”,并且建立起日本人人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准则。日本人的社会等级制度从天皇道平民的严格划分;家庭的等级制度:年龄、男女、婆媳、辈分、性别、世袭等级身份制度;氏族的制度化、敬神、孝行,甚至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礼仪要求等各个细节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因此,这种严格的等级社会不可避免进行划分、规范着日本各行各业及其操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日本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日本手工行业,而是渗透在日本各行各业都在一种规范、有序的运作中,追求技艺的进步、自我要求、职业道德完善,最终以持续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凝成日本人特有的工匠精神。以日本手工艺为例,家庭式的技艺传承和世袭制,使得日本人祖祖辈辈恪守着传统的技艺、家族理念,传承着其中渗透的文化核心内涵而成为日本人的信仰,在传承创新中成为日本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

日本人的修养为日本工匠精神的持续生长提供了营养。本尼迪克特分析,不同于美国人作为“专业”的修养,日本人的修养分为两种:一种产生能力,另一种产生高于能力的东西即“练达”,其实质是一整套自制力和自控观念,其功能在改善一个人处事态度。日本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从儿童的教育延伸到成人的自我修养中,刀在日本成了自我负责的象征。日本人的道德和文化约束下,刀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自制、自控、自我负责为日本人耐得住孤独,不断突破创新提供了一种责任、约束、平和的内在力量,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匠精神。

总之,日本工匠精神成为日本的独特印记,而形成日本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日本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日本的工匠精神有形而又无形,无形但却有形。正是因为这种思考和探究追踪到《菊花与刀》这本书中,去追踪去反思去探究日本国民性、日本文化研究等。虽然《菊花与刀》中发现了日本工匠精神的踪迹,但是仅作为一种思考,缺乏一种实证性和更深层次、更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论证。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运行的研究能为中国的发展转型提供反思和借鉴的可能。


[来源:作文汇https://www.ZuoWenHui.com]

作文汇,中小学生的作文宝库,提供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优秀作文范文参考,提高写作能力。

文章标签:高三作文

本文分享地址:《2017年品书知日本征文作文3000字》

https://www.zuowenhui.com/detail/ecMAOgMInwDzDxj1.html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