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汇 > 读书笔记 > 详情页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 (3000字)

投稿:柯风 时间:1年前

本文《道士塔的读书笔记作文3000字》由作文汇用户投稿,希望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如果觉得好请推荐给同学们吧~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下面是关于道士塔的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篇一】

我好恨

恨我没能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当代中国青年

小学课本中曾把敦煌莫高窟作为课文为我们介绍过,当时的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神气的地方。初中课本中曾把敦煌莫高窟作为图片向我们展示过,当时的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直到读完余秋雨老师的《道士塔》,我开始觉得这个起先让我觉得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其实充满了遗憾。它的背后隐藏了中华民族的伤口,它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恨。

王圆,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微微缩缩的中国普通农民。他从湖北到甘肃,做了道士。他手上曾经把持着的是,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只用低廉的钱财,他送走了中国曾经辉煌的见证。他犯下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可当我们将这错误的责任压在他身上时,我们却发现这只是无聊。因为他只有默然的表情和那愚昧的思想。

这是悲剧,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悲剧。而他王圆不过是悲剧中一个错步上前的小丑。

闭上眼,就可以想象那些已经被刷白了的墙壁。怪象。心中浮起无尽的悲伤。用手触摸这些白色的时候,泪水就这样无声划下。这些白色的背后,有着我们曾经的骄傲,有着我们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好想用双手抹去这些白色,好想用泪水洗尽这无尽的白色。尽管这一切只是徒劳。转眼间,似乎又看到了王道士在刷墙,看到王道士在砸像,冲上去阻止,口中念到:“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这一切又能怎样。他迷惑不解的眼神直瞪瞪的看着我。迟疑了,我迷茫了,我的世界一片惨白。

余秋雨老师将1900年5月26日这个日子记得深切。

因为中国曾经的辉煌已经开启,无数人将为这些耗尽终生。它也必然是世界的骄傲,世界的宠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来错了时间,这骄傲来错了时间。由错误的人开启,它必将受到原来不属于它的错误,经历原本不属于它的旅程。也许再迟来几年,几十年,它就将不用离开故土,流离失所,而定居在了外国的文化博物馆。

不是没有学问,不是没有经费的中国官员们,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才是这个错误更大的原因。你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保护这些属于中国的文物。你们究竟在想什么,你们想的是不是从来就是怎么讨好上级,怎么升官发财,怎么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与此同时,欧美的学者们用廉价换来了这些中国的骄傲。

我不愿意重复这些如果轻松小买卖的交易了。因为它们会让人由心到外的彻底的感觉到痛,会让人产生无法泯灭的恨。

王道士口袋里沉沉的银元,王道士低头弯腰向那些外国人致礼的样子,王道士在夕阳下送他们离开的渐渐拉长的身影。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心痛。

车队在远去。留在沙滩上的是深深的车辙印记。火红的夕阳在照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它的注视下完成。那两道深深的辙痕流淌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火红的鲜血,一个古老民族伤口不断涌出的血液。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小小的经文。余秋雨老师叹息,车子拦下来了,文物拿回来了,那又能怎么样?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能让文物停驻在沙漠,大声哭泣。运入京城,也只是徒劳。沿路走下,官员顺手拿走,到最后也只是那零落的几本,到最后也终将不成样子。不愿意这些骄傲,流入外国人的手中,不能在中国好好保存这些骄傲,它们究竟该去哪里?它们究竟何去何从?我们又应该怎么办?我们又能够怎么办?

当看到中国的学者们从国外买来胶卷时,脸上恨恨的表情。我静默了。他们比我们更恨,他们其实比我们更难过。

我愿意与你们决斗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篇二】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篇三】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在道士塔中曾经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当各国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的举世杰作时,古老的敦煌文化正在王道士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一个道士,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王道士发现的,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外国人的一点钱、商品就能换回几大卷在现在可以算得上无价之宝的经书。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是在文中写到的,令人惊讶的不仅是用那样低廉的价钱换走了一大批的经卷,更让人绝望的是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墩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

但如果单凭王道士的迂腐,还不足造成墩煌毁坏性的损坏,可恨的是中国官员门对文物毫不重视,贪婪的他们一步步把文物吞没了,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在他们眼中,就只有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会这些文物,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们的罪过。

看看莫高窟留下的古代造型艺术杰作和浩如烟海的经书,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可是,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完结了。他们太卑微,太渺小,对他们再愤怒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墩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文章标签:读书笔记

0
0
阅读全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